离土地、告别农耕,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城镇化大潮,这是中国许多农村正在进行的一种蜕变。
在浙赣交界处,常山县球川镇有一个百把户的小山村——红旗岗村。这个村从1971年由于建水库移来86户人家建村以来,多次接纳外来移民,渐渐告别土地,踏上了农村社会转型之路。去年12月,我们到红旗岗村作“三农”调研时,亲身体会了这种转型中的快乐与痛苦。
时隔半年,6月17日至19日,我们再次来到红旗岗村,发现这里已经初显农村新集镇的雏型。
在迁徙中告别土地 红旗岗村变化实在大,现在的红旗岗,一排排“移民楼”初具规模。
村干部们和我们说,今年红旗岗共要接纳芙蓉水库移民954户、4000余人,是红旗岗村至今移民人数最多的一次。眼前的这片工地,就是安置新来移民的移民新村。
到红旗岗村村民家里坐坐,他们都会热情地往我们手里塞几个胡柚。胡柚可能是村里大多数农民和土地的最后一点联系物。
自从承担了安置芙蓉水库移民的任务后,原本土地就不多的红旗岗村又被征地400多亩。现在这个有112户人家的村子,只剩下耕地70亩。据说到今年底,村里将只剩下10亩地。
虽然地不多,农业在红旗岗村已成了副业,但是今年一号文件下达后,配合上面政策,村干部们还是做了大量工作,村里种了30亩稻。
老农尤登兴算是村里第一种田能人。今年他种了5亩稻、1亩多胡柚,还养了头小猪。去年大旱,老尤种地的收入大概只有3000多元。老尤说今年种早稻,每亩能补贴30元钱,加上粮食的价格比去年涨了不少,收入会好一些。就地平稳“转业”
在红旗岗村的自然村桐背村,我们刚在一户村民家里聊了几句,男主人便起身向我们告别,骑上摩托车上班去了。村民们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的上班节奏。
自从30多年前移民下山,红旗岗人就开始在附近的国营轴承厂找工作做。几十年下来,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红旗岗人”的身份成了在附近轴承厂找工作的“证书”。现在村里有近50户人家有人在当地企业做工,月收入最少也有1300元。
老支书廖志富的老伴对我们说:“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要不是我和他闹,他还不会去轴承厂打工呢。现在家里刚花了6.5万元盖了房。”他们把二儿子也送进了企业搞煅铸。
这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给红旗岗村人一种稳定感,所以外出务工的村民不多。他们满足地对我们说:出去做小工太苦,做生意又有风险,还是家里好。三产成了“独门功夫”
山坡上,一座老式院落的院墙上写着“快餐”字样,这是半年前没有的“新生事物”。这里移民和为移民村建房的建筑工人多,就冒出了许多像这样供应快餐的农户。
不能说红旗岗村人做生意的本领与生俱来,但是自从与土地渐行渐远,他们做生意的意识和本领也与日见长。第三产业,成了红旗岗村区别于周围村的“独门功夫”。
红旗岗地处交通要道,也是省第三监狱所在地。“人多市旺”,早几年,红旗岗就兴办了农贸市场和牛市。现在农贸市场面积11亩、摊位300多个,吸引了附近和江西的群众来此赶集。
满身尘土开着“小三轮”,车上装的是各式小百货和服装,这是典型的红旗岗人进货图。我们遇到方慧琴时就是这样,她在红旗岗和周边及江西的五六个集市轮流赶集卖童装,虽然小本生意,手头倒也积了不少活络钱。
相比之下,村民罗有军的豆腐作坊更让村里人羡慕。每天凌晨,他和妻子起来做100公斤豆腐,供应集市和省第三监狱。他老母亲说,与在厂里做工的几个兄弟比,还是有军的收入好一点。
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买东西的人多了,卖东西的人也多了,一下子冒出大量的新店新摊。临街的新房,卷帘门一拉,就是一家店。半年前,村里只有七八家小吃店和饭店,村支书刘塘林开的饭店算是大一点的。半年来,饭店增加到了20多家。因为竞争激烈,刘塘林的店生意已不如从前。
三产的发展,也给一些困难家庭带来了变化。去年我们来红旗岗村时,在患有神经性癫痫病的农民罗有经家中,看到的是一幅凄凉画面:罗有经盲眼的妻子,一人颤巍巍地摸索着打水、喂猪、做饭,手因切猪食受了伤,还裹着纱布;3个儿子外出务工,多年没回来,两老靠每年1000多元的低保补贴过活。这次去,我们看到一些外来建房的民工租用了罗有经的房子,每个月罗家可收180元的房租。老太太穿着儿子过年回家时给买的新衣,脸上添了不少笑容。
期盼做个“城里人”
村干部们兴奋地把他们未来的村规划图拿给我们看。根据县里最新的规划,球川镇政府将迁到红旗岗村来。这样,红旗岗村的规划就是按照集镇的规模来做的。
美好的蓝图,加上正在一步步将这些蓝图变为现实的建设工程,高高地吊起了村民们的胃口。村民罗舍扁说,我们就想过上“楼房有化粪池”的生活。如何让“村里的环境和城里差不多”,成了村民要求村两委会落实的“中心工作”。
红旗岗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这次建设移民村征用土地后,村里用土地款中几十万元的集体提留部分,造了几间厂房,以后每年出租可有万把元收入。土地款让村干部们底气增了不少。他们一边向我们介绍项目,一边还在商量要向银行贷款来解决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问题。
也许因为离开了土地,红旗岗人对未来的身份转变已有心理准备。年初县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每个村民只需出15元,大头国家出,但要达到70%的参保率,对红旗岗周边农村来说还是件难事。但红旗岗村4个村干部忙了八九天,全村参保率便达89%。村会计说,全镇第一。
镇里甘书记告诉我们:红旗岗村不久将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作为新镇址所在地,原先的小山村一下子多出了900多幢房子,三四千名建筑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常山县第三人民医院就要建在这里,中学也将来此落户。以后可能还会考虑让红旗岗村变成社区。
过上和城里人差不多的日子,对红旗岗人来说应该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