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一个垂暮老人和濒危剧目“哑目连”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2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3年,在有限的人生中并不短暂,一个人用他满腔的热情,干了大半辈子群众文化普及工作,拯救了一个个散落在民间乡村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他叫石元诗,上虞市文化馆退休干部,改革开放后浙江省首个文化界的劳模。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年已74岁高龄且疾病缠身的老者,听他讲述一出出经他手起死回生的老戏。

    老石现租住在百官糜家岭的一处民居内,由于气喘得厉害,他从去年开始已经走不动原来居住的高楼。偶尔,老石也会走出台门,坐在石阶上与年龄相仿的老人们聊上一阵,他的神态与周围人丝毫没有差别。只是,当人们聊起现在上虞如火如荼开展的广场文化时,老石的眼睛会睁得滚圆滚圆,向别人递来一个牵动人心的眼神。

  A 不说话的“哑目连”把老石的口都说干了

    老石说话的气很急,有时将一句话的意思表达清楚,需喘息好几回。抢救“哑目连”是老石这么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颇值得自豪的事,说起这事老石的双眼开始放光。

    第一次听人谈起“哑目连”(哑鬼会),是在老石一次下乡辅导群众文化骨干的年代。那时,很多村还没通车,老石常常需长途跋涉,走村串户,晚上接着白天,将一招一式传授给一些业余演员。迟了,就睡在当地老农家中。乡村的夜晚,荒凉而又孤寂,躺在被窝里,老石从老农们口中听到一些散落民间的鬼戏,就是借“鬼”之口,来讽刺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或惩治一些不孝之子,这个土生土长的表演很受大众欢迎。这些话激起了老石挖掘整理的欲望,每到一处,他都会四处打探。

    果然,转眼到了1982年,全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活动,抢救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文艺。让谁去呢?当时上虞文化馆指定了一位舞蹈干部做这事,那位负责的干部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农村“哑鬼会”的事,一场戏可演上3个小时,由于对各方面的情况并不太熟,舞蹈干部打了退堂鼓。这事就落到了老石的肩头。

    绍兴艺术研究所的罗平也是上虞人,自1957年始,罗平已经对“哑目连”发生了浓厚兴趣,老石联手罗平开始了这项艰巨的调查。

    调查的事不久就有了些眉目。这些“鬼戏”流传在上虞民间大约有20多处,各有各的绝活。但流传最广的,是崧厦、南湖、沥海、沥东这一带。

    煤油灯下,老石他们细细琢磨着农民朋友们讲述的一个个动作,像放电影一样让一个个镜头“复位”,然后自己摆开阵势,再将整理出来的动作要领逐个写在草稿纸上。如他们笔下的“女吊场步”是这样表述的:身上提,脚步能轻,有飘浮感。遇到老石认为不满意的动作,第二天他会找到“教授者”切磋,直到大伙觉得这样的动作更神似才罢手。往往为了一个看似细微的一小步,有时甚至会让老石状如虚脱。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老石有时就带着几块干粮和一瓶茶水,用脚板丈量着茫茫虞北海涂。有时走着走着,胸口痛苦难耐,心脏狂跳不止,似乎随时都有炸裂的可能,老石停下脚步,强迫自己歇一会儿。让老石欣慰的是,当他每到一个村庄,需找人了解有关鬼戏的事,群众都十分支持。有时,会表演者有事正忙,他们的父母会给儿子做工作:“石老师的事,比伢家里什么事都重要!”没多久,老石就能挖到第一手的素材。

    别人需要用六七年抢救整理出的戏,老石他们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搞掂了。

  B “哑目连”是中国自己的舞剧

    “目连戏”分“开口目连”和“闭口目连”,绍剧就是由“开口目连”戏演变而来。老石他们挖到的“哑目连”,就是解放前虞北一带每年7月中旬驱鬼神祈求太平后村村寨寨欢庆时所演的戏。“哑目连”这种表演艺术有剧情,且又用舞蹈的形式。此前,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没有舞剧,因而拯救“哑目连”的意义非同凡响。而那时,会表演的30多名业余演员,年龄最大的已有80岁,最小的也已年过半百。

    1983年年底,30多名业余演员和文化馆所有的工作人员,一个不落地被拉进了位于上虞百官解放路上的县人武部大院内,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封闭式排演。那几天中,途经大院外的人们只听得不时飘来阵阵铿锵锣鼓声,谁也搞不明白,今年要欢送那么多兵哥哥,不知这批兵要去神秘的哪儿?大伙惟独没猜到,里面在排一个全国都会产生影响力的戏。演员们个个一丝不苟,到最后演员不够,工作人员全凑上跑起了龙套。

    七个白天黑夜过去了,一个戏也完全成熟了,整理出来的“哑目连”被录了像,分成《女吊》《送夜羹饭》《夜魃过河》三场大戏。“哑目连”最后被送达文化部,日后整理出来的剧本(包括面谱、曲谱)被录入《中国民俗民间艺术集成·民间舞蹈浙江卷》。

    “‘哑鬼会’别的地方也有,如河南,但他们在表演当中,手中会拿出一张纸,纸上写着剧情所需表达的文字,因而不能算真正意义的舞剧。”老石表达这意思时,惟恐我们不明白,他顺手拿起擦拭眼镜的小布片,情不自禁做了个颇具舞蹈姿势的动作。

  C 永远的舞者 难了的夙愿

    在上虞的文艺界圈子中,石元诗有一个著名的外号“石伯伯”,这个外号是老百姓送给受他们尊敬的老石的。

    与他的绰号同样大名鼎鼎的是他的工作作风、他的敬业、他的执着,尤其是老石没有丝毫架子,他常常将农民们当“先生”,而自己则做起“学生”。

    在53年的群文工作生涯中,老石那颗为群众服务的心紧紧地与普通老百姓联在一起。有同事评价说,老石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印痕,哪儿群众有了文化需求,老石就会出现在哪儿。有时,老石走在乡村的路上,有人问:“石老师,那个动作的要领在哪儿呀?”老石就会停下脚步,现场辅导,立即全身心投入进去,完全忘了周围的环境。

    而今,疾病缠身的老石已很少出门了,他这个曾获过“全国群文工作先进个人”的老文化工作者再也不能像几年前那样,退休了还能义务为上虞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余热。但老石颇为欣慰,上虞市政府投入五六百万搞起了文化广场,每月都有两三个场次的演出,不光如此,各个社区内文艺演出层出不穷。“石老师,今晚又有演出呢!”每当这时,震撼心灵的舞姿会从老石的心里脆生生地舞起来,令星移斗转的音乐、令花开蝶舞的音韵会从老石颤抖的手指间蔓延。

    “要说这些年来,遗憾也不少,如‘哑目连’,当时的表演者大多已作古,重新恢复已是不可能的了。而在抢救挖掘民间文化时,这样的遗憾就更多了,如前几年整理彩船舞时,从群众口中了解到船舞需用彩船作伴,彩船需用8个舞者抬起,脚步踩点音乐,煞是壮观。我将彩船的图样都打出来了,也请好了谢塘的一位造木船的师傅,但最终因5万元的资金问题而使此事搁浅。可惜呀,如果船舞能用上真彩船,说不准又是一个全国第一呢!”

  对于老石来说,身体原因使他离群众文化的舞台一步步远去,而在他的心中,他的激情和创造欲却丝毫没有消退。老石说,这也是一件很幸福、惬意的事,能伴着他最后的人生。


来源: 绍兴晚报  作者: 撰稿 魏斌 杜静静 陈丹 顾雅芳 摄影 石皎月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