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女孩“萌芽”未成“拔芽”而出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3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王瓯平,21岁,温州人,浙江传媒学院一年级学生。她和6名同龄网友一起举办了首届全国“拔芽”作文大赛,共收到有效作品3600余份,20多位教授、学者和作家担任评委,40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日前在苏州举行颁奖仪式,“拔芽”评委之一、84岁高龄的北大教授吴小如发来寄语。
    
  而他们的网站“拔芽在线”(www.bayaonline.com)注册会员已达1.3万余人,并与苏州的古吴轩出版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获奖作品汇集成书,向全国发行。
    
  炎夏,记者在温州采访了王瓯平。

   “萌芽”落选,志在“拔芽”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取“拔芽”这个名字?
    
  王瓯平(以下简称王):缘于《萌芽》杂志。2002年底,“萌芽”网站上举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选手都落选了。但按我们的标准看,很多获奖作品还不如我们写得好,所以就想另外举行一次作文大赛,让那些和我们一样落选、但对自己文章有充分信心的人重新参加评选,给大家第二次展现自己的机会。
    
  记:你说你们,还有谁?
    
  王:哦,是个比我小3岁的女孩,妫婧岍,她是“拔芽”大赛第一个发起者和组织者。
    
  记:她也是温州人吗?
    
  王:她是郑州人,我们相遇的时候,她读初三,我读高三。我们都参加了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也都落选了。获奖名单出来后,是小妫先在网上贴帖子,质疑评选结果。没想到,得到不少落选学生的回应。我也是其中一个,一来二往,我们就有了个想法,要组织全体落选者重新举办一次作文大赛,把被遗漏的文学青年重新“拔”出来。记:那你们是网友了,见过面吗?
    
  王:今年到苏州颁奖,我们才第一次见面,之前都是靠网络联系的。记得第一次在网上聊时,我们就聊了个通宵。我们商量如何举行大赛,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成了最好的合作伙伴。但我们在“萌芽”的网站上发帖没多久就被删了,所以我们决定要有自己的阵地,要建立自己的网站。
    
  一个月打掉1000多元电话费
   
  记:网站什么时候建成的?
    
  王:2003年1月29日,除夕夜,“拔芽在线”正式诞生。
    
  记:网站是你做的吗?
    
  王:我对电脑只懂点皮毛。一开始主要支持者是我的母校———永强中学。我们校园网的制作者李玉慷老师在技术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校团委书记还无偿拿出校园网的50兆空间给我们。后来我和小妫又凑了些零花钱,向域名服务商买了域名。后来又有广西的高三男生郑希与长春的高一男生希杰加入。我们4人组成最初的班子。
    
  记:彼此相隔这么远,你们是怎么合作的?都要学习上课的呀!
    
  王:挤时间啊,没日没夜地开电话会议和网上圆桌会议。那时我家电话费一度狂飚到1000多元,其中还不包括我买IP电话卡的钱,我妈发现后,甚至把家里的电话都锁上了。
    
  就想“我手写我心”
    
  记:网站推出后,反响怎么样?
    
  王:很快注册了100多人。我们又和上海、南宁、广州的5个女孩组成大赛组委会。
    
  记:怎么分工的?
    
  王:我主要管网站,小妫做外事联系,上海女孩负责稿件管理等等,站里的人常说我们是7个女人一台戏。小妫办事能力比我强,大赛找评委、拉赞助主要靠她。
    
  记:这么谦虚啊,那你们后来怎么吸引到这么多会员,1.3万人啊!
    
  王:(有些兴奋)刚开始,会员基本上就是我们几个人的亲友。后来他们就向自己的朋友、同学宣传,慢慢聚拢人气。我们还到各大网站的BBS上发帖子。后来很多大学生自愿担当各版块斑竹,帮我们管理,人气飞速上升。现在会员里,小的才刚会写日记,年纪最大的有32岁,会员每天还在增加。
    
  记:我看到,在你们的网站上提出的口号是“我手写我心”。
    
  王:对,我们觉得现在一些作文比赛功利性太强,引导的文风已经偏离了正轨,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很多文章里写的那些经历都是一名学生不可能碰到的。所以我们提倡“我手写我心”。这就是我们与“新概念”的不同,它之所以火爆,就是因为有名牌大学联盟,相当于一张高考入学卷,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心理。
    
  评委都是重量级的
    
  记:比赛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网站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发出举行大赛的帖子,不限题材,不限体裁,全部自由发挥。截至今年4月21日,共收到3600余份稿子。有一名高中老师从网站上知道征文的事后,便组织班上同学给我们发稿,结果我们一次性收到20多个学生的来稿,对这位老师的支持我们很感动。
    
  记:你们怎么评选这些作品?
    
  王:我们将所有作品隐去作者名,在网站里公布,让大家公开评说。由于稿件来路多,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A类专门是“新概念”落选者的参赛稿,B类是中学生参赛稿,C类是大学生与社会文学青年参赛稿。然后我们请了20多名专职评委,评选结果出来后,再在网上公示一段时间。结果显示,我们的确做到了公正,对于评选结果,大家都没有意见。
    
  记:你说的专职评委,据说都是些名家。
    
  王:是啊,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霍松林老师,他对我们从失败者中选优秀的做法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中华诗词》杂志的张文廉老师,还有现任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老师等等。方方老师还是“新概念”的评委。
    
  记:这么多名人,怎么请到的?
    
  王:小妫以前给《中华诗词》杂志投过稿,认识了张文廉老师。当时,我们向张老师发出邀请,没想到,他很高兴地同意了,成了我们大赛第一位评委。后来张老师还帮我们介绍了霍松林等多位评委。方方老师是小妫偶然间打听到她的电话,就请了她。方老师说,她十分认同“拔芽”的精神,但她本身是“新概念”评委,所以当时没答应。小妫就隔几天一个电话,一直打了一个多月,方老师终于答应了。我们开心死了。
    
  为办大赛戒掉可乐
    
  记:做网站、办大赛、请评委、支付奖金都需要钱,你们哪来这么多钱?
    
  王:当初,我们也没想到有这么多困难,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我们都是学生,只知道从零花钱里省。我以前有个习惯,每天要喝一瓶可乐,为了大赛,我也戒掉了。
    
  记:没想过找赞助商吗?
    
  王:想过,当初我们就想最好能找一家赞助商,提供10来万元,给他冠名。但他们认为这是我们小孩的游戏,没有商业利益,所以都吹了。因为没钱,所以这个事一直到一年半后才做成功。记:那你们大概花了多少钱?
    
  王:我花了大概七八千,小妫有两三万吧,其他人我不清楚。
    
  记:全是爸爸妈妈支持的?
    
  王:小妫父母很支持她,我家里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实在不够,就以买衣服的名义向妈妈要。
    
  记:那最后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
    
  王:河南省团省委知道后,很欣赏我们,说愿意帮我们把“拔芽”做好。郑州团市委书记帮我们与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联系,又得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梦想成真。
    
  高考受影响也不后悔
    
  记:创立“拔芽”的时候你还在读高三,你就不担心影响考大学吗?
    
  王:担心啊,而且“拔芽”的确影响了我的成绩。按我平时成绩,上二本线是没问题的,但最后只上了专科线。
    
  记:那为什么不等高考完后再做呢?
    
  王:当时不做的话,过了时间,激情会消退。小妫当时也在上初三,还有一批人都处在高三、初三的关口上。
    
  记:父母知道后有没说你?
    
  王:那倒没有,他们做生意,原先没时间管我,后来看到媒体报道后,真的对我比较放心。
    
  记:那现在你出名了,对生活有影响吗?
    
  王:目前还没看出有什么影响,这是我第一次以真实姓名接受采访,以前我都用“水木闻风”的网名。我觉得生活在这两种角色中的感觉都很好。网上的人都知道有“水木闻风”,现实中的朋友、同学知道的是王瓯平。
    
  想把“拔芽”做成传媒集团
    
  记:“拔芽在线”以后就专为大赛设吗?
    
  王:作文比赛肯定还要一届届做下去。但我们想把它做成像“榕树下”那样有品位的网站。如果有机会,我们还想有自己的刊物、电视台!
    
  记(笑):难道你们想做传媒集团?
    
  王:怎么定位还没想好,但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我学新闻,小妫将来学企管,大家齐心把“拔芽”发扬光大。
    
  记:这么有信心?那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还是资金啊,我们希望网站能自己养活自己。
    
  记:但现在网站是非赢利性的,怎么养活自己呢?
    
  王:会员制、拉广告、做代理,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来做,但前提是保证“拔芽”的原则。我们不会把网站卖给商家,只是寻找一个互惠互利的点,如果要我们偏离现在的宗旨和原则,我们宁愿不做。
    
  (感谢谷倩倩对本文的支持)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