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迁出省外),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9亿元。”
近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名为《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专题调查报告。
这被有关媒体认为是“浙江官方首次披露了浙江民企外迁情况”。
外迁的企业有大有小
“目前企业外迁和温州资本外流不仅仅是大企业的孔雀东南飞,麻雀东南飞也成大气候。”温州政府一位官员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调查报告表明,中小规模企业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主流。所抽样调查的外迁企业原在浙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9.5%;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70.4%;对外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2.3%。
2000年以后外迁加速
调查报告说,2000年以后,浙江企业外迁、外投趋于频繁。
据浙江企业在沪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浙江在沪建筑企业总产值,1988年只有16亿元,2001年达到了150多亿元。据对迁入上海市的210家企业抽样调查,最近两三年迁入的企业就占了60%以上。
永康市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该市共有58家企业外迁外投,到去年底增加到600余家,外迁企业连年翻番。台州市去年有60多家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集体谋划落户上海,并在上海建立研发总部。
上海江苏是主要外迁地
根据1650份有效抽样调查问卷显示,在“创业最理想的省份”的回答中选择上海、江苏的有871家,占半数以上;而选择浙江的有322家,只占了19.5%,其次是选择西部各省、广东和北京。
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市场,接轨机遇。这是浙江外迁企业的普遍看法。台州一家迁入上海的企业的负责人说,同样一家企业,打台州牌和上海牌的效果截然不同,上海融资更便利,商机更多。
浙江商务成本过高
浙江企业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外迁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商务成本过高。“浙江的土地贵得可怕。”在沪创业的浙商们对记者说。
温州市工业园的工业用地价格已达到40万元/亩,市区的商业用地曾拍卖出1120万元/亩的高价,这是温州目前的土地行情。而上海市青浦区的土地出让价格每亩仅2万元,上海浦东、江苏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均在8万元/亩。
不光土地价格昂贵,浙江房产价格也居高不下。从1999到2002年,杭州、宁波等地房价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地段商业用房的租金已经高达5000-10000元/平方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便不断向外地迁移。尤其是一些以制造、加工、仓储为主的企业就更是积极。从1996到2002年的7年间,海曙区已经有500家企业外迁。
另外,浙江生活富裕,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得企业追求高利润受阻,从而选择外迁。由于江西、贵州等省成年劳动力日工资水平远低于兰溪当地,兰溪市灵洞乡人在江西创办了130多家水泥厂。
行业生长空间太拥挤
小五金、小百货、领带、童装、打火机……在浙江仅有的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着数以万计的“浙江制造”的产品。而这些打着“浙江制造”烙印的产品均来自于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活力所在。
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行业过度拥挤、无序竞争激烈。嵊州市现有领带生产企业1000多家,全市不足80万的人口中,以领带行业为生的人口已超过10万人。
“企业的生长空间如同一只金鱼缸,鱼多氧气则少,金鱼的存活率就低。”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浙江同一个行业内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生存难度日益增大。
浙江经济会不会失血?
如此多的资本外流与企业外迁,会不会造成浙江经济“失血”?浙江本地经济会不会因此停滞不前?
专题调查课题组认为,要理性审视浙江民企外迁、资金外流现象,这里面既有“西湖小、上海大”,企业本身发展外拓的客观必然性因素,也有因政策、环境因素被迫出走的原因存在。对前者可鼓励,对后者要反思。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朱明伟也表示,对浙江企业的外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断然地说是好事或者坏事。一方面,外迁是浙江企业一种主动的战略思想。因为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资源,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较多浙企的外流对地方税收、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还是会产生影响的,有可能造成浙江本地资本与产业空洞化。
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对外迁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浙江企业外迁主要是“增量”意义上的跨地区发展,是去外地创办新企业,而不是已有企业“存量”的逃离。“就好比水池里的水满了,从浙江这个资本池向外自然流淌,是正常现象。”不少浙江企业通过跨地区发展积累了更雄厚的实力,尤其是温台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