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家谱记忆串成民俗文化
www.zjol.com.cn  2004年08月0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与人物事迹,更承载着后人们寻根究源、找祖认宗的“归属情结”。在萧山,从收藏家谱的个人爱好,到掀起的修谱热,再到对家谱的系统研究,有关家谱的林林总总,正串起了一部鲜活的民俗文化。

  古玩老板珍藏家谱

  一个个遒劲有力的繁体毛笔字,一片片发黄的残破书页,在萧山西河路上的一家古玩店里,老板申屠勇剑向记者展示他收藏多年的古谱。其中一部“萧山金氏宗谱”是申屠先生最钟爱的:“这部家谱撰稿于乾隆甲申年间,是目前萧山存在比较早的家谱之一,谱里的内容全部是用手写而成,当中还有数十幅彩绘的人物画。”

  申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喜欢古董,收藏家谱也是出于自身爱好。目前共收藏了40多个姓氏的70多部家谱,可以说是萧山收藏家谱的第一人。

  修续家谱悄然成风

  与申屠先生收藏家谱的个人行为相比,现在萧山境内掀起的修谱热则悄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萧山至少有8个姓氏正在修谱或者已经完成。

  八开的版本,竟然叠起足足一米高。几经波折之后,萧山河上镇下门俞氏宗谱耗时三年终于修成“正果”。负责修谱的俞张兴告诉记者:“已经完成初稿了,这次一共补修了5世,加上底本一共33世,明朝‘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俞秀松,都是我们家族的人。”

  据记者了解,戴村镇张家弄村郭氏是新一波修谱潮的牵头家族。郭氏续谱的主要发起人中有一位外籍华人。据郭氏新谱《来自故乡的故事》的主编郭得山老人说,这位自小长在加拿大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祖先非常关注,特地委托几位老人一定要帮他找到自己的“根”,还捐了一笔不小的款子赞助修谱。

  系统研究家谱文化

  就在民间自发地广修家谱的同时,学术界也加紧了对家谱文化的系统研究。在萧山,萧山历史学会副会长王炜常是谱牒学研究者,他对家谱的研究长达数十年。经王炜常的全面考索,萧山存世的宗谱有339部,多数珍藏在各种图书馆。散藏于民间的,目前已知有76部,这76部,他全部看过。他告诉记者,萧山的家谱古本中包括当时村里的一些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生活状态,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一些文献资料,如某个家族的“诗集”,对文学的研究也有影响。另一位对家谱有研究的萧山图书馆副馆长翁迪明认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可以探寻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轨迹,补充正史。

  当然,专家认为,历史上家谱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种族主义和宗法思想都是应该被摒弃的,还有些人借着修谱来敛财。不过,王炜常说,“我们不能因为要倒洗澡水就把小孩都倒掉吧?对家谱也要实行拿来主义。”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