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杭州某教育网站上出现了两条颇为吸引眼球的广告,在广告中两所著名的重点高中打上了擂台——它们不约而同地宣称:今年高考本校为全市第一名。
许多学生及家长纷纷致电本报编辑部,对学校这样的自我宣传提出了质疑。他们迷茫地问:“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相信学校宣称的上线率和升学率呢?这些数字究竟是怎样核算出来的?学生选择报考高中应以什么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呢?”
如今的教育现实,是素质教育百花齐放的现实,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现实。处于这两个现实夹缝中的“上线率”,理应实事求是,却染上了浮夸之风。这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
高考“单项冠军”打擂台
两个“全市第一”引发质疑
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来电,他们说,在杭州某教育网站上出现了两条颇为自相矛盾的广告,杭州市两所著名的重点高中打上了擂台——它们不约而同地宣称:今年高考本校为全市第一名。
然而,记者进入该网站却没有找到相关条目。据了解,这两条信息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已经被删除了。谁都知道,真正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出现两个第一名是怎么回事呢?记者从这两个学校教学处侧面了解到,原来这两所学校宣称的“全市第一”,是含义不同的“单项冠军”。一个学校对外宣布的是“65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全市第一”,另一所学校公布的是“重点大学上线率全市第一”。
可以理解的是,就像一个人在自我推荐的时候,会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亮出来一样,学校通常也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今年高考中最漂亮的某个数据作为“亮点”来宣传。这个数据或者是总体的上线率,或者是重点大学上线人数,也可以是理科考生上线率等,不一而足。就像本市某优质高中的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今年该校的文科上线率为100%,至于不太理想的理科上线率,他就略过不提了。
许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这样的自我宣传提出了质疑。他们迷茫地问:“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相信学校宣称的上线率和升学率呢?这些数字究竟是怎样核算出来的?学生选择报考高中应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一个学校两套数据
雾里看花“上线率”
谈及高考的上线率,很多高中的老师甚至教务处主任都神神秘秘、讳言莫深,一定要搬出校长来亲自“说法”,起码也要经过校长的授权才肯开“金口”。面对记者的不解,他们期期艾艾、吞吞吐吐地表述了一个相同的意思:上线率是学校的“生命线”,加之其统计十分复杂,角度、比例、人数等参数的不同都得出不同的数据,实在是“不好说”。
在竞相包装上线率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呼风唤雨,那就是生源的竞争。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而升学率的高低又塑造着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体现着学校的教学实力。这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是恶性循环就是良性循环,因此,“上线率”成了学校争取好生源时的“生命线”。
与此同时,学校也在为“逼上梁山”而感到无奈。有校长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家在尽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制度仍然没有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中之重,上一所好大学、重点大学,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求。一位校长告诉记者,他接触到的家长们非常重视学校的升学率,不时有家长来打听上一年的升学率。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只好在升学率上做文章了。
宣传自身的长项并不为过,只要这些统计数字是实打实的,但实际情况显然并不如此单纯。某高中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中对于上线率的统计有两套数字,其中一套数字是按法定方式统计的,即以拥有该校学籍的学生为“分母”,这些学生中上线的人数为“分子”,得出的百分比与官方的统计数字是相一致的。至于统计另一套数字,该校长含糊其辞地说是用于“教学效果参考”的,统计对象包括“借读生”在内。涉及具体的计算方式,他敏感地回避了。
劝说“差生”放弃高考
“上线率”变脸有招
“上线率”变脸,无非是减小“分母”,增大“分子”。由于同档次的学校在竞争中的差距细微,有时甚至小到上线率小数点之后。但正是这小小的“一点”,决定它们的形象、荣誉甚至输赢。而少数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成了被学校“牺牲”掉的“分母”。
据金华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教师说,他所在的一所知名重点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在高中会考结束之后,会劝一批上线没有把握的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经过一年高复之后,再参加高考。这其实就是学校缩小“分母”,提升上线率的一种方式。因此,哪怕有的学校出现了上线率100%这样“好听好看”的数字也不足为奇了。
杭州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据“求智高复”的郭老师透露,该校每年开设半个班约25人的名额,专门招收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包括从大学退学和中专毕业的学生,以及那些高中毕业即放弃参加高考的学生。他说,放弃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经学校老师劝说而作出这个重要决定的,校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学校的上线率。他说,今年放弃高考来报名高复读的人不多,目前只有一位男生,他是杭州市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毕业的。
一位男生讲述了他放弃高考的前前后后。他考进这所重点高中时,成绩便处于中下游,之后,周围出色的同学很多,令他渐渐有点折了信心,学习成绩江河日下,经常拖班级的后腿,几次模拟考试的分数也很不理想。班主任找到他妈妈,劝说她今年就不要让儿子参加高考了,理由是很具有诱惑力的——高复一年,能考到更好的大学去,说不定能上个重点大学。整天为儿子心急的妈妈心动了,而他自己也有些退缩了。后来听班长私下里对她说,这其实是学校的意思,怕他拖了学校上线率的后腿。联想起平时班主任对他患得患失的态度,他才恍然大悟,不禁有些后悔和忿忿不平。现在同学们已经在家等通知书了,而他还要再苦熬一年,消耗了一年光阴不说,能不能考好还是个未知数,说不定一不小心就充当了“上线率”的牺牲品。听说平时比他成绩好不了多少的同学,这次也上了四档线,他不禁痛心疾首:“升学率剥夺了我尝试一下的权利!”
杭州市教育局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至今为止没有接到类似“学校劝说学生放弃高考”的投诉,但也不排除会有极个别学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此外,将学习较差的学生分流到成人高考中去,也是学校减少“分母”的一种方式。一位有正义感的高中校长告诉记者,他本身对学校竞相宣传“上线率”之风非常反感,因为这些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这样那样的“水分”。就拿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成人高考来说,除了重点高中外,每个高中每年都有三五个学生去参加成人高考,就普通中学来说,人数还要更多一些。但有些学校将考入成人高校的学生数也一并算入上线率的“分子”中去,而没考上的也按惯例排除在“分母”之外,如此这般,上线率能不“浮肿”吗?学校面对大众的诚信何在?
上线率怎样跃升10%
对杭州市某优质高中上线率的解剖
“上线率”的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到底有没有水分?杭州某优质高中的一位校长击破坚冰,把业内“约定俗成”的核算上线率的方式,原原本本地来了一通“解构”和剖析。
增大“分子”缩减“分母”
这样的核算方式“约定俗成”
此次参加高考的学生,是这所学校跻身杭州市优质高中的第一年招的,由于还没有打响品牌,因此这批生源并不算特别好。但是,令该校校长颇为欣慰的是,今年这批学生出乎意料地考出了出色的成绩。他说,该校上线的考生有216人,上线率达96.1%;其中上前三批本科线即“三本”线的有136人,“三本”上线率为55.3%。
业内人士透露,杭州市七所一级重点高中暗中竞争的是重点大学即“一本”的上线率;而作为“第二梯队”的优质高中实力稍有逊色,因此,这些“准重高”们相互较劲,就落在了本科即“三本”上线率上。
“三本”上线率55.3%的数字显然没有令这位校长感到满意。他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笑着说:“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这55.3%仅是我们内部掌握的数字。你如果看到我们挂在学校的宣传横幅,上面写的是‘本科上线率65.1%’。”
从55.3%到65.1%,这数字一“跳高”就是近10%。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这位校长神秘地一笑说,上线率的统计核算方式尽管复杂,但只有一条原则,即增大“分子”,缩减“分母”,也就是让上线率“最大化”。他强调说,他们学校的统计方式是业内最常见的、“约定俗成”的统计方式。
“上线率”漂亮抢眼
三类借读生身上做文章
据他透露,“分母”的确定是最关键的,其核心是在“三类人”上做文章。第一类人是在该校借读的外地学生,目前较多的是外来民工子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户口还在原籍,因此他们在杭州读完高中后,就要回老家参加高考。第二类人是杭州本地学生,由于中考分数与该校分数线差了几分,考入了别的学校,因此他们只能在该校借读,高考时还得回学籍所在学校参加考试。这两类借读生颇为类似,既可以说是该校学生,因为他们在该校学习、成长;又可以说不是该校的学生,因为不能以该校生的名义参加高考。正是这两种借读生身分的模棱两可,学校核算上线率时才有了“伸缩”的弹性。
据校长介绍,该校今年毕业的外地借读生有10多人,本地借读生有20多名,这些学生在外地和外校参加高考,很多都考出了好成绩,上了本科线,因此这些上线的人数也归入该校的“三本”上线率中,“分子”就这样变大了。那么,这两类借读生中没上本科线的人呢?这位校长不好意思地两手一摊,说:“借读生没考好,毕竟不是我们正式学生,我们就不计入核算上线率的‘分母’了。”
他透露说,今年本地借读生回原校参加高考后的上线率为70%左右,这意味着起码有6名同学被从上线率的“分母”中剔除;可以推测,在核算“三本”上线率时,被剔除的人数就更多了。
第三类学生学籍在该校,但是由于中考时分数与一级重高比较接近,而到重高去借读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结束后同样要回该校参加高考。这类学生人数较少,其命运也与前两类学生类似,上了线的成了两方学校争相统计的对象,没上线的就不相干了。所以,如果这样的统计方式真的是一种普遍现象的话,杭州本地借读生的上线率是同时被两所学校重复统计的,而没上线的学生就成了无人理睬的“弃儿”了。
解剖上线率的出笼,学校仿佛也有理,好像打了“擦边球”,但是明眼人一眼能看出其在逻辑推理上的自相矛盾。这令人想起那个寓言:坐在车里时,要求行人让车;走在路上时,要求车让行人。这种利己而矛盾的统计方式惟一的目的——上线率漂亮抢眼。
“惟升学率”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杭州市教育局高中教育处处长黄建民访谈
反对学校公布升学率
政府部门为了弱化、减轻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给学校的升学率进行排队,不向学校下升学率的指标。这样的做法在杭州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高考成绩只代表学生的学习水平,片面以高考成绩来衡量学生和学校的好坏,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校向社会发布升学率信息,我们行政管理部门是反对他们这样做的。对于学校自身发布的信息,我们也不进行核实,否则又变成变相地对学校升学率进行排队了。
学校真实的升学率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掌握的,但这只是内部资料。学校的宣传往往从某种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不同的统计。统计的口径和角度不一样,如有按绝对人数统计的,有按比例统计的,分子与分母不同,往往得出的数据也不同。就整个杭州地区来说,去年的高考平均上线率是92%,录取率是80%。
升学率与生源好坏有关
升学率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生源的质量。当年中考时,每个高中的分数线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高中的起跑线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地以最终结果好坏来定英雄。
但是,不少家长对这一点并不了解,他们往往单纯地认为,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就是哪个学校质量好,他们往往一心想把孩子送入升学率高的学校。因此,很多学校卖力地宣扬自己的升学率,也与社会光看升学率的片面评价有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初中生中争取到好的生源。
选择学校不要惟升学率
学生和家长不应该过于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不要将其作为选择学校的惟一标准。就学生来说,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更为重要,这是已经被很多例子证明了的。
比如说有的学生中考成绩没上某重高的分数线,父母通过各种途径将他送入了这所重高学习,但是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密切相关的。做一条大池里的小鱼和一条小池里的大鱼,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老师的教案是按照学生群体的中等水平来设计的,处于下游的学生往往学得比较吃力。综合各种因素来说,并不是一心盯着高升学率、把孩子送入进去就是一件好事,要辨证地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全面了,考入大学并不等于已经成为人才。因此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把视角扩展到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身体素质、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也要考量学校的这些方面,因为这些素质是远比分数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