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申遗浙“沾光” 文化大省能否圆申遗梦?
www.zjol.com.cn
2004年08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最近,一则消息让浙江人为之一振: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要将京杭大运河整体申遗,而且前景看好。这也意味着,假如大运河申遗成功,浙江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的七省市之一,将步入拥有世界遗产的省份行列。 从1986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至今18个年头,中国已有19个省市拥有世界遗产30处,而一向以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自居的浙江却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对于浙江来说,申遗已成了心头之痛。京杭大运河无疑让浙江再次看到曙光。 浙江的申遗之路为何如此漫长而坎坷?除了大运河,我们还有什么砝码可用?浙江,何时能圆申遗之梦? 100个申报项目在排队浙江拥有世界遗产至少要5年 就运河申遗之事,记者向浙江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探询,得到的回答是,从媒体上看到了相关报道,但未接到上级的正式通知,因此还没有下一步的打算。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使运河申遗能立即启动,要申遗成功也起码在5年以后,这还要建立在国家重视及“插队”的前提下。因为照目前申遗在中国的热度,列入国内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已经有将近100个项目,还有几十项正在积极争取,要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几年内的首选项目都已确定,如“澳门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中国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首选项目,紧跟其后的有开平碉楼、安阳殷墟、福建土楼和红河哈尼梯田……自然项目虽未确定,但国内外专家看好的就有大熊猫栖息地、西藏、长白山、内蒙古草原等。另一方面,浙江省的“良渚遗址”早在10年前就列入了国家文物局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1999年,国家建设部建议把浙江的西湖、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等四个风景名胜区列入清单,但至今为止,仍未有能成功申遗的迹像,足见申遗之难。 据最新消息,近期国家文物局将成立“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今后将对申遗项目建立更加严格的考察和评估体系,并在此体系下建立新的申遗备选名单,在未来的5到10年内,现有的中国备选申遗的100多个项目中将有半数被清理。浙江上报的项目可能被砍掉一半之多,申遗之路将越来越艰难。 历史风貌破坏严重运河申遗尚缺“韵味” 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大运河是与长城并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其水系绵延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型文化。但是,这些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迅速流失。 记者在运河流经的拱宸桥看到,运河两岸的许多古迹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中的桥东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博物馆和地下商城。以往吟唱着船歌,打渔运货的运河人家杳无踪迹,代之以冒着黑烟的机动船轰轰而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省文化厅科研项目《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张苹告诉记者,过去,杭州市区曾有湖墅、拱宸桥两大片明清市井景观,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排比,商铺连绵,巷弄穿错,一片迷人的运河风光,然而近几年已大片消失。她认为,浙江应尽快行动起来,对运河及沿岸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制定保护规划,原汁原味保护大运河及沿线尚存的桥梁、码头、仓库、民居等古建筑,乡村风貌,百年老厂乃至30年以上的优秀建筑,及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地方文化,同时进一步治理污染及绿化。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寂静的战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阙维民教授这样形容运河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是要一成不变,保留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要保护其历史风貌。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自身发展。”阙教授呼吁,目前运河经过的不少乡村还比较完整保留着历史风貌,加快这些运河沿线的乡村风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申遗门槛年年高浙江起步晚了10多年 实际上,运河的现状也正是浙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现状。浙江从来不缺奇山丽水,以及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但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浙江对于开发的时间表往往比其他省份快上几拍,而对于世界遗产大会的专家来看,许多开发就意味着破坏。 “假如早10多年,西湖申遗也许就成功了。”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秘书长黄小杭多年来致力于古文化的保护和抢救,他认为,中国最早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在今天看来其实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西湖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吴越文化的传承发扬之地,优势巨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申遗尚未热起来、竞争不很激烈的前提下,入选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到现在,其优势正在进一步丧失。尤其是2000年《凯恩斯决议》出台,强调“平衡”原则,即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数量平衡,遗产大国与遗产小国的数量平衡,不同类型的遗产数量平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遗产大国每年只能推荐一个提名地,今年苏州会议新规定,每国每年最多申报两项,其中一项为自然遗产,审议总数不超过65个。这无形中抬高了申遗门槛,在国内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 早10多年更重要的含义却在于,当时西湖与杭州古城有机结合,比较完美,西湖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情况较好,正如国家文物局申遗专家郭旃在1999年5月撰文指出:“西湖美景和优雅的杭州古城完全可以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推荐和申报。但由于发生了那么多的遗憾和剧变,不仅古城的大片物证几近消失,连西湖周围的景观都有了碍眼的改变,它登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倘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西湖启动申遗程序,那么其规划和保护肯定会借此东风作出调整。 黄小杭说,所幸的是,杭州市已提出做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对残存遗产精华予以保护。如制定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西湖南线改造,西湖西进,北山路保护等,为西湖申遗带来了新希望。 强强联手捆绑申遗浙江申遗突破口与目前国内的情况相仿,浙江的申遗工作也存在一哄而上、散而乱的状况。浙江的遗产资源丰富,但缺少“巨头”。与国内其他申报的项目相比,单项上并不占优势,并且因为过度开发或破坏,许多项目的近况堪忧。对此,黄小杭提出,除了政府重视之外,浙江申遗要突出并保证重点,加强整合,避免内耗,强强联手可能是出奇制胜的一招。 浙北的江南水乡古镇,浙南的雁荡山,省会杭州的西湖、良渚遗址,国家牵头的跨省项目大运河被普遍认为是浙江近期申遗的四大重点。谁先上,看好谁,评点纷繁,专家之间也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阙维民教授这样点评,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主要包括实体和文化内涵两部分。在浙江省众多文化遗产中,浙南的雁荡山是较有申遗前景的一个历史遗迹,由于专家介入得较早,该遗址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自然气息。而江南六镇近年来更多地把重点放在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上,以破坏周围水镇为代价,已经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就西湖而言,实体已被改造得支离破碎,如要申遗,则应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加以努力。京杭大运河是中国闻名世界的历史景观之一,近年来,由于旧城改造等原因,运河杭州段沿岸的历史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何弥补运河实体的破坏成为申遗成败的关键。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苹则认为,浙江最有希望的还是江南水乡古镇,该项目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被国内外看好。下一步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江苏、上海的联手,做为长三角合作的重要议题。浙江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同时,让西湖、良渚联手整体申报,成功的机率会高得多。这在国内是有先例的,四川的峨嵋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项目都是捆绑整合,一举申报成功的。而西湖、良渚在整体性和互补性上并不逊于前两者,两者同为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位于杭州市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存分布数量最集中、规模最大的中心片区。而良渚人在西湖老和山遗存了其活动的踪迹,西湖人与良渚人的渊源关系为史学界所重视。加上地域相联,均享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和知名度,若能加以整合申报难度会大大降低。而且,一旦申报成功,两者均作为世界遗产,价值和单独申报完全一样。 “我们不能光等着沾大运河的光,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路。把江南水乡古镇、西湖-良渚整合推出作为浙江申遗的另一个突破口,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另一个惊喜。”张苹说。 新闻链接 5个项目已被世界遗产中心受理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透露,中国申遗“预备清单”中已有5个申报项目被世界遗产中心受理,分别是澳门历史建筑群、开平碉楼、殷墟、福建土楼和红河哈尼梯田,它们有望在未来几年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单霁翔说,这5个项目均是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于2002年1月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申报文本,目前已通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查并被受理。 单霁翔说,“澳门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明年中国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将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予以审议。”其他4个项目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据他介绍,开平碉楼、福建土楼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开平碉楼还大量吸收了西式建筑艺术的元素。殷墟是最重要和最著名的商代遗址,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商王大墓的发掘在历史、考古等领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红河哈尼梯田则是这5个项目中惟一的文化景观申报项目,堪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典型代表。 据悉,目前,中国已申报成功的文化景观只有庐山。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30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中国在申遗预备清单中还有100多个项目,居全球首位。据新华社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实习生 冯洁 项硕 本报记者 方小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