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义乌迪拜经商第一人
www.zjol.com.cn  2004年08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到远在中东的海湾国家阿联酋经商,对于现在的义乌人来说,已是极平常的事了。但是,如果把时间倒回到1996年以前,那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7月23日下午,笔者采访了第一位“摸”到阿联酋迪拜市场的义乌商人童昌茂,请他谈当时如何闯迪拜市场时,这名37岁的中年人,感慨良多。

  出 发
   
  1996年,童昌茂刚好30岁。俗话说,三十而立,但童昌茂审视了一下自己所走的道路,颇不满意。初中毕业后,他曾在义乌市的二轻企业做过临时工,尽管努力地干,可没挣到多少钱。1994年,他被表姐夫请去在篁园路百货市场一起做自行车生意。然而他又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已不再是以前那么受宠的家庭“三大件”之一了,市场销售每况愈下。眼看自己的生意路走得并不顺,童昌茂坐不住了,他的脑海里涌动着一种新的冲动。
   
  一名精明而视野开阔的上海人,改变了童昌茂的从商之路。这名上海人对他说:“敢不敢去阿联酋闯一闯?那可是一块经商的黄金宝地哟!”“敢!怎么不敢!”血气方刚的童昌茂几乎忘记了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什么外语也不懂,而且以前从未出过国门。
   
  嘴巴硬,可心里毕竟有点虚。于是童昌茂约了另外两名朋友一道去。3个人按照上海人的要求,筹足了每人5万元的介绍费,交给上海人。
   
  1996年8月的一天,童昌茂等3名义乌人跟着那名上海人,在上海虹桥机场登上了去阿联酋的飞机。
   
  连续飞行9个小时后,飞机终于降落在阿联酋的迪拜市机场。他们稀里糊涂地跟着上海人住进了他安排的一个住处。接着上海人让他们乖乖地待在房子里,不要乱跑,就不见人了。原来上海人自己忙自己的事去了。过了几天,童昌茂等几个人便坐不住了:难道我们是到这里干吃干睡的吗?可一打听,原来这儿离迪拜市还有30多公里。“管他呢?咱们去迪拜看看!”3个人便壮着胆,靠打手势,用计算器,直奔迪拜市。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中东海湾是个是非之地。伊朗与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战争,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不断摩擦,离这些战乱国家并不远的阿联酋能安宁吗?可事实偏偏与人们的想像不同。阿联酋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战乱,反而变成了中东地区真正的经济中心和贸易集散中心。迪拜是阿联酋7个属国中的一个,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因其交通、运输的便利,其市场贸易的辐射面已达北非、中东、南欧、南亚、西亚地区,辐射的人口有13亿之多。中东国家盛产石油,其工业也局限于石化领域,日常消费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这为迪拜形成小商品集散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阿联酋人十分富有,这里的治安环境特别好。这一点,为童昌茂一行顺利闯入迪拜市场提供了方便。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童昌茂对记者说。在迪拜市的木须巴扎小商品中心,他们用打手势、按计算器、用钞票比划着,艰难地做着市场调研。经过10多天的反复运作,童昌茂已经看到了迪拜市场潜在的诱人商机,而同去的另外两个朋友却因为那些国外商人不够友好的目光,还有严重的语言障碍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而失去了到迪拜经商的信心。
   
  5万元钱的介绍费、带去的钱很快花完了,但童昌茂的内心却更加坚定了,他一定要重返迪拜!在回国的飞机上,童昌茂暗下决心,并计划着下次到迪拜的行动计划。

  挫 折
   
  1997年3月,童昌茂在另一个上海人的介绍下,决定再飞迪拜。这一次,他一个人交给上海人15万元人民币,条件是对方不仅要为他办好签证,还要帮他在迪拜站住脚。上海人答应了。
   
  1997年6月,童昌茂在迪拜用15万迪拉姆(1迪拉姆相当人民币2.3元),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阿联酋迪拜东方之星贸易有限公司。他又通过家人与义乌市苏溪镇的一个服装企业主达成合作协议,并将该企业的服装一下子发了价值100多万元13个货柜的衬衫到迪拜市场销售,售后收益对半分成。
   
  货到迪拜后,童昌茂天天拎着样品,带上计算器,到市中心的各店面推销。迪拜的气候十分炎热,豆大的汗珠把童昌茂变成了水人。令童昌茂始料不及的是,由于这批衬衫,不是尺寸偏小,就是颜色不对,规格不符,100多万元的衬衫,堆在仓库里几个月,一件也销不出去。想贱卖了事又不行,合作伙伴不答应,惟一的办法是请合作伙伴到迪拜商量处理。苏溪服装企业的合作伙伴闻讯赶到迪拜,一看也傻眼了,于是两人忍痛以3元人民币一件的贱价把100多万元价值的衬衫“送”给了外国人。
   
  钱没有挣到,反而亏了50多万元,童昌茂这时才感到自己当初有点太冒险了。不过他并没有打“退堂鼓”。他想,在哪儿跌倒就得在哪儿爬起来,绝不能这样灰溜溜地回国。

  成 功
   
  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其他商品。1997年的9月,他发现这儿的饰品比较俏,联想到义乌饰品企业多、品种齐全的实际,便开始转做饰品生意。他打电话给在义乌的妻子,让她迅速组货到迪拜。货到后,他又开始拿着计算器,挨家挨户找经销商。当时,虽然饰品销路好,但市场基本上被台湾和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区或国家的商人所占领。当精明的台湾商人发觉这个来自大陆的农民正在悄悄地与他们展开竞争时,便使出了不少手段,这使不了解义乌饰品的外国商人们老对童昌茂摇头。
   
  物美价廉,对于商人来说,毕竟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1997年10月的一天,终于有一个印度商人向童昌茂下了第一张价值8万美元的饰品订单。这是童昌茂到迪拜后第一次接到订单,这令他兴奋不已。此时的他虽然也十分渴望挣钱弥补一年多来的经营亏损,可他特别珍视这第一张订单,决定以成本价给印度商人,自己不挣一分钱。
   
  当拥有12个品种、精致诱人的首批义乌饰品交给印度商人时,那个印度人喜笑颜开。这笔生意使印度客商挣到可观的利润,也让他真正体会到义乌小商品的物美价廉,体会到了义乌商人的诚信。其他印度商人闻讯,也纷纷找童昌茂下订单,而第一个印度客商则从此整天陪着童昌茂。
   
  童昌茂没有忘记第一个印度商人,与他保持了半年多的生意伙伴关系。他最终还是扩大了客户面,只要有利可图,就一视同仁地与台湾、巴基斯坦、印度客商们做生意。
   
  经营局面终于打开了。1999年10月,童昌茂在迪拜木髯巴扎上商品中心租了一个面积达130平方米的展示厅,又从义乌聘请了4个懂英语的年轻人做自己的帮手。2000年7月,又在中心租用了一间店面房,饰品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当年12月,他再租了一间店面,开始从事化妆品经营。2001年,随着生意的拓展,信誉度的提高,童昌茂决定放手大干一场。他以每年100多万元的租金,又租赁了两间120平方米的大店面,柜台上的商品变成了客商十分喜爱的小百货。人员不够,童昌茂一下子又从义乌招聘了30多名年轻人,整个公司达到50多人,卸货的、送货的、推销的、站柜的、后勤的、办公的……专业分工更加细化,成为迪拜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大陆经商者。
   
  苦尽甘来的童昌茂并没有忘记开拓。1999年童昌茂曾和弟弟联合投资在义乌市义亭工业区块创办了浙江赫赫饰品有限公司。2002年,随着迪拜市场生意的做大,他又在家乡投资1100万美元创办了浙江东方之星饰品有限公司。企业办在义乌,产品在迪拜销售,童昌茂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开拓了一条崭新的产业发展之链。
   
  当笔者结束采访时,问童昌茂“回顾这8年的闯迪拜之路有何体会”时,他淡淡一笑:“义乌市场历经20多年不衰,靠的是义乌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比起许多创业的前辈,我算得了什么?不过我有一点感受很深,那就是创业之路不可能平坦。商场如战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是的,童昌茂的迪拜之旅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张年忠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