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退伍军人,退伍后下海攻淡菜,人称“淡菜大王”。
他对传统的攻淡菜作业进行了两次革新。
下海30多年,他带出了几十位善于潜水作业的徒弟——
见到邵根昌时,太阳刚落下海平线。老邵驾着一艘小型机动渔船,从海里攻淡菜回来。船靠岸后,他把堆在舱面的淡菜装入几只网兜,挂在码头边暂养。
“今天,我从早上6点钟出门,在海里作业10多个钟头,攻了250公斤淡菜。人虽然辛苦,收获还算不错。”邵根昌告诉记者,时下天气炎热,淡菜时间放长了要变质,所以夜里得在海水里养着。“明天,我准备将淡菜托人捎到沈家门去卖。”
邵根昌今年58岁,攻淡菜已有30多个年头。在东极镇,有100多位以攻淡菜为业的渔民,数他的潜水功夫最好,从业时间最长,人称“淡菜大王”。
老邵的家坐落在庙子湖岛的山岗上。处理完船上的事务,他把记者领到家中,在庭院里相对而坐,娓娓讲起自己的淘海生涯———
辞职下海
邵根昌幼年丧母,14岁即下海捕鱼。1965年,他应征入伍,在海军某基地通信连当了5年兵。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庙子湖的一家船厂工作。但没过多久,他就辞职下了海。
“当时我在船厂当管理员,月工资是30元。我家人口多,单靠这点钱,不足以维持生计。我想,东极海域野生淡菜资源十分丰富,何不去攻淡菜赚钱,收入肯定比在船厂高。”老邵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东极渔业仍实行社队集体经营,像他这样跳出来搞单干的人,在岛上没有几个。因此,他的辞职,曾引来许多非议。
在东极,最适宜攻淡菜的季节,是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这段时间。因为这时东极海域风浪小、水温高,海里的淡菜也最肥。邵根昌出一趟海,芄ダ?50公斤至300公斤的淡菜。他把一部分淡菜运到沈家门鲜销,一部分做成淡菜干,几年下来,成为岛上的“万元户”。
看到攻淡菜收入高,许多东极渔民群起仿效。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东极诸岛攻淡菜的渔民发展到百余人。
东极镇渔办同志向记者介绍,现在,单在庙子湖岛就有25艘攻淡菜渔船,每艘两个人,作“抛锚攻”,年劳均收入有2万多元。这50人,一半以上是邵根昌带出的徒弟。
两次革新
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期,东极渔民一直采用原始的攻淡菜方式。其作业流程是:渔民驾船到达长淡菜的海域后,憋住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下到数米至10多米深的海底,两脚的脚背钩住礁石的下壁,以抵抗海水的浮力,左手扶住石壁,稳住身体,右手执攻锹,朝石壁上铲,用腰间系的网兜去接住铲下的淡菜,当一口气将尽的时候,赶紧上浮,把网兜递给船上人……如此循环往复。
邵根昌的水性好,在水下作业,他憋气的时间最长能达到1分钟。尽管这样,在他30多年的淘海生涯中,也曾遇到过许多危险事。
老邵的老伴说,一次,在浪岗附近攻淡菜,老邵的手摸到一只“海老虎”。“海老虎”的刺有毒,他的一条手臂全都肿起,痛得死去活来。后来,在医院里打了针,才好起来。
“还有一次,在海底石洞边铲淡菜时,一条海蛇突然窜出来。幸亏他闪避得快,要不然……”
为提高生产安全系数,邵根昌对攻淡菜作业进行了两次革新。一次是1979年,他带头穿潜水衣、带氧气瓶攻淡菜;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率先投资1.2万元,从广东引进一台空气压缩机,在自己船上搞试验,取得经验后,在全镇攻淡菜船上推广。
老邵说,以前渔民攻淡菜,就凭胸中一口气。这样,即使水性再好的人,在水下作业的时间也很短促,而且很不安全。实行带氧气瓶生产后,水下作业时间从过去的几十秒延长到45分钟;而应用空压机,则可以全天作业。现在,东极的攻淡菜船基本上都装上了这种机器,不但生产事故大为减少,而且作业范围也得以拓宽。
声名远播
邵根昌潜水功夫了不得,一些渔民碰到水下作业难事,常来找他帮助处理。老邵还被市内外的多支打捞队聘为技术顾问。
一次,一艘台湾渔轮在渔场作业时,螺旋桨被渔网裹住,由救助渔船拖到东极锚泊。台湾渔民通过东极边防派出所介绍,找邵根昌去处理。老邵潜入水下,仅用一顿饭工夫,就清除渔网,使台轮重新出海。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海军某部一艘扫雷舰在岱山附近海域航行时,螺旋桨发生故障。部队特地派一艘快艇,将邵根昌从东极接到大西寨岛,进行潜水作业。老邵在水下作业4个多小时,终于清除故障。
就在记者到东极采访这天,庙子湖洋面正停着定海打捞队的一艘打捞船。邵根昌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有多艘军舰在东极海域沉没。前年,他参与了“里斯本丸”号船位的测定工作。今年,定海打捞队计划对比“里斯本丸”号沉没更早的一艘英国军舰进行打捞,请他当潜水员,他欣然应允。“明天,打捞船就要出海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