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杭州二手房市场响起关门声
www.zjol.com.cn  2004年08月1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闻
    
  杭州中介公司见缝插针,一度遍布杭城的大街小巷。眼下,随着二手房交易量的大幅度缩减,房产中介公司首次遭遇窘境:曾经红火一时的房产中介行业响起了关门声。 
  
  5月份房交会以来,杭州某主流媒体的月二手房广告量比以往有明显下降,约是以往的2/3左右。广告投放直接反映中介公司的业务量,广告投放量的下降说明了业务量的下降。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培育,杭州的二手房市场真正进入了品牌时代。不懂管理、没有品牌的公司面临的将是无情的淘汰。
    

    调查一

  中小公司:震荡中首当其冲
    
  中小公司是杭州中介市场越来越庞大的一支队伍。1998年,杭州最早的200多家中介都是主营租赁业务的中小公司。2003年,杭州的二手房中介已发展到600多家,除了裕兴房产、公众房网、21世纪不动产、我爱我家、金丰易居、商务兴房网等品牌公司外,很多都是只有数家门店的中小公司。有的小公司甚至只有一家门店。
  
  这些小公司或是早年看着市场形势大好而入市,或抱着淘点金就走的想法而入市。相对于大公司,他们缺乏管理经验,房源信息又少,市场竞争力自然弱一些。而相比较而言,有四五家门店的中等公司境遇比单家门店的小公司又要差一些。毕竟,相比小公司,他们成交量也许好一些,但经营成本高,负担重,遇到逆境周转起来更加困难。

  广告版面上,一些门店消失了

  在进行这次调查之前,记者先咨询了一些中介公司的朋友。说起关门的中介公司,他们不约而同的反应是:有数家门店的连锁公司受冲击最大。一家品牌中介公司对杭州中介公司的广告投放情况一直进行着跟踪统计。5月份以来,该公司敏锐地发现,四五家中型规模公司的门店数在缩减,在报纸的广告版面上,某些门店消失了。由此可判断,这些门店不是暂停营业,就是撤消了。一知名广告公司一直同杭州的中介公司有良好的业务联系。说起关门的中介公司,其二手房广告业务负责人一口气报上了七八家。它们的平均门店数超过4家,但自今年年初开始,经营业绩就一路下滑,如今剩下的门店数只有一两家。

  文苑路,两家中介大门紧闭

  7月29日13时,一个高温的午后。我们到中介门店密集的城西进行了实地察访。
  
  古墩路和丰潭路之间的文苑路段上,大大小小的房产中介公司不下20家,但生意却不如这夏日般火爆。透过贴满房产信息的玻璃窗,我们看到很多房产中介公司里都冷冷清清,有的中介公司里甚至看不到一个顾客。
  
  在文苑路上,我们看到毗邻的两家面积大约有70多平方米的房产中介公司空着。其中一间中介公司玻璃门上贴着三四张迁址的告示,大门紧锁,而另一家中介公司在几天之前已经转让给了某服饰公司,目前正在装修。
  
  我们循着告示上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家中介公司开了近两年了,迁址有多方面的原因。从5月份开始由于受房交会的影响,公司生意的确一落千丈,5月份只做了一套房子的中介业务。到了6月份才有所好转,成交了六七套。当记者问及该中介有无其他分公司时,他尴尬地说,由于面积不够,另一家分公司没有通过杭州市房产管理局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年检年审,被淘汰了。虽说,这家中介公司对迁址原因讳莫如深,但据附近中介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家公司开出来时间不长,是在去年中介市场红火时入市的,经营状况不太好,而新店址的租金压力要轻得多。

  “我们只是玩玩的”

  那么,在这场大浪淘沙中,中小中介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通过朋友介绍,几经周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某中介公司负责人。这是一家银行的三产企业,去年6月份入市,在文三路、庆春路上一下子开出了5家门店。自今年3月份起,公司陆陆续续关闭了4家门店,只剩下一家总店,惨淡经营。说起对当前市态的看法,他说,虽然宏观调控也有一定影响,但房价已到了一定高度,势必曲高和寡。如今,炒房受到遏制,投资性购房比例基本看不到了,置换业务直接下降,租赁业务有所抬头。但置换一直是中介公司的主营业务,而租赁每套只有六七百元收入,如果置换成交量不上去就没有赚头。
  
  他说,短短一年的创业期,好日子大概只持续了二三个月。没想到,房价上涨得这么快。随着房价的上涨,成交量直线下降。一家门店,光一年的经营成本就要10万元,包括三四万元租金、广告费、水电费、通讯费、人员开支等。没办法,只能“节衣缩食”,从今年起,单套房源的广告费用开始缩减。可广告这东西,登吧,市道差没什么效果,不登吧,房子更卖不出去。再接下去,只能裁员削店。
  
  采访中,这个负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并不典型,我们只是玩玩的”。在牛市时,他们没有很好把握时机,发展壮大,在熊市时,他们也没有“捱冬”的勇气,从管理上下功夫加以改进,而是简单的“抽资走人”。
  
  一家品牌中介的门店经理说,去年年底,恰逢楼市最火爆的时候,杭州一下子涌现出很多中介公司,很多大型的中介公司都纷纷开出自己的分店。房产中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的房产中介比拼的是服务意识和品牌,只有这方面过硬的中介才有生存空间。
    
  调查二
    
  大公司:撑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和中小公司相比,大公司由于品牌、员工素质等各方面原因,利润虽然不及以往,但面临不好的行情,大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那就是撑下去。眼下的市场加速了淘汰的进程,只要撑下去,品牌影响力在逆境中反而能得到强化。
  
  在文苑路上,在这两家空置的中介公司对面,一字排开的临街商铺中,不乏我爱我家、金丰易居、华立房产等品牌房产中介公司的门店。走进一些小公司的门店,最多只有一两个店员在看店,而走进某品牌中介门店,10多个平方米的店面里,3个店员衣着整齐,服务起来井然有序。行情不好,品牌服务并不打折。
  
  凯旋路和秋涛路之间的庆春东路是杭州房产中介的聚集重地。在这条路上,某房产公司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共有10家分店。"5月份房交会以前,门店的生意还不错,一个月可以做20~30套二手房的置换业务。可是房交会之后,平均每个月做不到10套二手房业务,七月份只做了6~7套。"在文苑路某品牌店里,记者看到显眼位置摆着一个新楼盘的彩页广告。据门店经理介绍,他们这家门店五六月份的营业额都在四五万元左右,除去每个月7000多元的房租、人工费用以及一个星期一次的广告费用以外,利润不多,但还不至于亏本。为了弥补利润缺口,这段时间,他们加强了新盘销售和租赁业务。为了保护员工积极性,一些品牌公司纷纷调低了业务员的考核指标。
  
  虽说日子也不好过,5月房交会以来,品牌公司也有个别门店亏损,但记者打电话向几个大型中介作了了解,发现品牌公司尚没有撤店行动。某大型中介5月份以来一直处于零利润状态,但公司负责人表示,就算亏本,也不会考虑撤店。等捱过这段时间,境况就会好起来。一个现象印证了这句话:文二路高新节能公司对面中介公司林立,十分密集,各大品牌公司都在这儿开设门店,但奇怪的是,就在这么密集的地段,竞争如此激烈,品牌公司的门店也都是相互观望,没有一家关门。
  
  相反,几大品牌公司趁着这段时间淡季的空闲,苦练内功,加强内部整顿,以待厚积薄发。商务兴房产加强了内部员工培训,加强了服务意识,八月份还将推出上门签合同、看房接送、经纪人购房人一对一等针对大热天的人性化服务,并对老客户进行跟踪。裕兴房产则在淡季加强对员工违规违纪现象的清理整顿,辞退了三四个员工,撤了两个店长。更有意思的是,在市场低潮期,裕兴房产反而加快了自己的门店扩张速度,就在6月份,几家打着裕兴招牌的新店刚刚亮相。裕兴浙江公司副总经理郑瑛说,越是清淡时候越容易暴露内部管理上的弊端。趁着这个时候,对公司的资源进行整合,等市场转好时可以具备更好的应对能力。
    
  纵深
    
  二手房市场动起真刀真枪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街头出现二手中介开始,杭州二手房市场经历过三次震荡,而这次是第四次。杭州二手房市场进入第四次重组。”浙江裕兴房产董事长张裕兴意味深长地对这次市场现象作出总结。
  1998年,杭州中介大约有200多家,主营业务是租赁。当时的中介名声并不好听,一张桌子两部电话就撑起一个门面。工商查,老百姓骂,中介成了不正规行业的代名词。

  前三次重组蓄积能量

  2000年,市场进入第一次重组。市场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中介开始尝试规模化经营。裕兴就一口气开出了5家门店,尝试连锁经营。在此之前,有5家中介尝试过连锁经营,但都失败了,主要是还没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但市场已到了这个阶段。中介公司的业务由租赁向置换转变,二手房市场进入交易阶段。也许,从这时开始,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因为置换本来就应该是二手中介的主营业务。
  
  这时,国家已停止了福利房分配,二手房市场还是一片处女地。有眼光的投资者瞄准了这一市场。像杭州房屋置换、裕兴房产都是那时以规模经营崭露头角,迅速占领市场的。当时的品牌公司已有五六家。
  
  2000年下半年,第二次重组开始。经过一年的较量,实力已分出高低,业内按成交量已出现第一军团、第二军团、游击队之类的排序。2003年年初,第三次重组开始。在此之前,我爱我家、金丰易居等省外品牌已入驻杭州市场。
  
  2003年起,国外和境外中介大鳄进入,将竞争推向白热化,也促使市场走向成熟。

  第四次重组优胜劣汰

  往往市场最白热化的时候,就是市场淘汰的开始。今年年初以来,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在这持续长达半年的低潮中,实力不济的企业正式出局。而在此之前,房产中介这碗饭还是大家都能吃的,虽说每年也有转让的,但大多是因门槛太低年检出局,而不是真正因实力而被市场淘汰。如果说前三次重组是酝酿期的话,那这次就是见效期。
  
  在这次全国范围内的低潮中,相比于武汉、南京、昆明、长沙等市场,杭州市场受到的影响明显严重得多。这说明,越是成熟的市场,面临的考验更严峻。在这场大浪淘沙中,谁的品牌最硬、谁的服务做得最好,谁就能胜出。做得差的企业毫无疑问会出局,做得好的企业则也许能借机壮大自己。
  
  动真刀真枪的时候到了。经过洗礼的市场,一定会更规范。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文/本报记者 张卉卉 本报实习生 孙晶晶 摄/通讯员 吴超桂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