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人中途退出,30名队员全胜归来。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次生存体验历时15天,8月15日圆满结束。
浙师大从2000年起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生存训练,让参与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存15天,而他们可支配的金额只有每人50元。此次参加生存训练的30名学生是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经过笔试、口试、面试等多层严格考核后优选出来的,几乎全是学生干部。其中大二学生27名,大一学生3名。他们的挑战地是北京。
一天只吃一个馒头
8月3日是队员郑溜最难忘的日子。当时他已经到北京三天,却还没找到工作,为了省钱,一整天只吃了一个馒头。下午走在路上,两腿直发软。“尽快找到工作,绝不放弃。”郑溜对自己说。8月4日,终于有一家餐馆请他做服务员。
和郑溜一样,30名同学头三天迫于经济压力,几乎都在吃馒头。令带队老师章建锋感动的是,没有人喊苦,也没有人退出。第四天(8月4日),所有人都找到了服务员、保洁工等不同的工作。
讨工钱受了委屈
8月5日,女队员陈慧蓉和朱凤春哭了。她们俩在一家餐馆打工,说好每人每天10元工资。但结账时,老板正在打牌,打发她们找老板娘。而出门在外的老板娘却说,钱已经给了老板。两人又去找老板,老板非常不耐烦地呵斥了几句,才把钱丢给她们,吓得两人不敢吭声。
晚上回到宿舍,从没受过委屈的两个女孩忍不住哭了。不过经过老师同学的开导,第二天,两人还是开开心心地去上班。“我们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不会气馁。”她们这样总结这次的生存经历。
拖地板也有成就感
队员余永是独生子。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餐馆服务员,还到一家手机广场做了几天保洁员。“到北京的第一天下午,找工作接连碰壁。身上只有50元钱,其中还包括每天12元钱的住宿费,我必须在三四天内找到工作,否则就会被淘汰。”余永说。
找到保洁员工作时,他高兴极了。虽然每天必须早上5:30起床,一天拖十几遍地板,傍晚还要冲厕所、运垃圾,但他心里感觉蛮踏实,很有成就感。
今后到哪里都不怕
浙师大团委书记吕迎春认为,5年来的生存训练都很成功。她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几乎没吃过什么苦。生存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提前进入社会,自谋职业,体验就业压力,在摸爬滚打中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意志力等生存能力。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生存训练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们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缺什么,应该补什么。同时,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交能力等技能也很有帮助。在15天的时间里,大家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培养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宽容待人。
该校的一名女生,2002年曾经在青岛参加过生存训练,现在已经被保送研究生。她说:“生存训练让我从应该学习,转向我要学习。15天的生存体验,我有了走到哪里都不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