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寻梦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老人白先勇,著名作家,名将之后。以《孽子》、《台北人》、《纽约客》等作品写尽历史兴衰,人世变迁。

  老人汪世瑜,昆曲表演艺术家,以表演细腻有内涵而著称。享有昆曲“巾生魁首”的美誉,有《西园记》、《牡丹亭》等代表作。

  寻梦,让两位老人因昆曲而结下的16年情谊从私下走到了公众面前。由白先勇主持制作,携手汪世瑜倾力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将在“七艺节”期间亮相杭州舞台。

  有了白发的他们,在寻找什么样的梦想——舞台之梦?昆曲之梦?中国传统文化之梦?

  昨天下午,白先勇从美国直飞上海,在下午两点钟赶到了杭州。汪世瑜则从早上10点就早早地等候在杭州红星剧院。他们现阶段所有的见面与交谈仿佛可以令他们青春重现。这份青春来自于昆曲《牡丹亭》。

  被白发苍苍的老人一遍遍抚摸的《牡丹亭》就是这样,从遥远的明代将生命青春而活泼地持续到了今天。

  寻梦。为了昆曲。为了文化。为了自己。

  听听老人白先勇和老人汪世瑜是怎么说的。昨天,他们一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谈缘分——两人一见如故

  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杭州,昆曲把原本相隔千山万水的白先勇和汪世瑜拉到了一起,他们是如何相识、相知的?16年的友谊里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白先勇:我们初次相逢是在16年前,地点是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1988年汪老师来洛杉矶演出,我特地从几百里外驱车3个多小时去看他的戏,我早就听说汪老师的唱功好。当时演的是《拾画》,汪老师真是玉树临风啊!

  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十几年积累起来的,也正是依靠这种牢固的友谊,我才能最终说服汪老师再度出山。我们那天一直聊到深夜,聊对昆曲现状的一些看法,我当时就说:“昆曲要尽快培养接班人,汪老师你要出山啊!”

  汪世瑜:16年前的那场演出我非常感动,白先生是自己开车特意赶过去看我演出的。那时候的演出条件很差———我一个人,一副行头,身旁就放了一个录音机,演出场地也非常简单。白先生看完演出以后,就上台和我聊天,我们一见如故,聊得非常高兴。

  我以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导演训练,但这次他却让我担任这么一部伟大戏剧的总导演,白先生对我是盲目信任啊。这部戏的伟大之处是解决了昆曲的传承问题,一个是艺术的传承,一个是观众的传承。

  谈艺术———用真情营造美

  白先勇在自己的每篇小说中都设法营造出一种独特而浓郁的艺术氛围,《玉卿嫂》的决绝、《闷雷》的压抑、《寂寞的十七岁》的冷寂、《冬夜》的落寞等。而汪世瑜老师的《西园记》等昆曲也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处理得十分考究,耐人寻味。昆曲最吸引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白先勇:昆曲最先打动我的是它高雅的音乐。余秋雨在《花落谁家》中曾写道,中国人痴迷的东西有三种———唐诗、书法、昆曲。我从来没有见到有这样一个剧种,它能将音乐、文学、舞蹈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昆曲做到了。昆曲有唐诗的意境、书法的线条,一举一动,皆有美感。

  汪世瑜:我认为真的东西才是美的。《牡丹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而感人的。在上本中两个主人公梦中见面,表现手法虚幻而大胆。在中本中表现人鬼情的时候就与上本的梦中情完全不同了,而下本人间情的表现就与前两个本子都不一样了。

  谈生活———昆曲伴随一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么多年一直研习昆曲,那么昆曲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白先勇:我一生都受昆曲影响,从很小的时候看了梅兰芳先生演的《游园惊梦》之后,昆曲就伴随了我的一生。而如今,昆曲占有了我的整个生活。我以前只是喜欢看,喜欢听,但现在我却是对它入迷。

  近两年时间,我几乎放弃了讲学、写作,推掉了很多约稿,全心投入到《牡丹亭》的推广中。我想,等这段时间过去,我也会重新拾起笔,开始我没有写完的书稿。虽然我也热爱昆剧,但我希望推广昆剧的,是从事昆剧的工作者。

  汪世瑜:我14岁就进昆剧团学艺,我的一生都是和昆曲联系在一起。后来到中学教书,我教的是高中语文,可我的最高学历是小学。怎么办?我紧张极了,担心会误人子弟。还好我学的是昆曲。昆曲优美的文辞,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当年教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呢。

  后来,我到许多地方演出、讲学,我成为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院长,梅花奖获得者,直到现在,我成为导演,这一切,都得益于昆曲。即使以后我很老了,不能唱,不能表演了,我的头脑中仍会有昆曲。

  谈爱情———把典雅变成狂热

  昆曲就像很多其他戏曲一样,往往演绎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青春版《牡丹亭》中就尽展绵延四百余年的男女之情,他们是如何用古代爱情打动现代年轻人的?

  白先勇:我曾经作过一个讲座,是讲昆曲中的男欢女爱,昆曲中的《墙头马上》、《汉宫秋》等等说的都是爱情故事。《牡丹亭》是最美的爱情故事。只有强烈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启用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为了更贴近现在,青春版《牡丹亭》试图摆脱昆剧理性、缓慢的典雅爱情,讲述的是一种狂热的爱情,一种死去活来的爱情。

  汪世瑜:旧版的《牡丹亭》在表现感情方面实际上还是比较理性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把那种理想化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加了这部戏的厚度和可看性。

  青春版的《牡丹亭》有3场共27折戏,主题就是一个情字。剧本也更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分为三个部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

  谈观众———文学功底很重要

  观看青春版《牡丹亭》,观众需要作一些什么样的准备,他们希望观众看完之后为昆曲做些什么?

  白先勇:我希望观众能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出戏,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中国的昆曲一点也不输于西方的歌剧、古典音乐。我们中国的文化象征是什么,可能一下子讲不出来。但昆曲是能代表我们文化精神的东西。

  汪世瑜:看昆曲,最好有一点古典文学的功底,看演出之前,能看看汤显祖的原著就更好了。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申淑芬 通讯员 董沛文 胡俊华/文 吴煌/摄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