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是永嘉县北部山区张溪中学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每年开学前夕,陈老师都会去乡信用社贷款,而他所贷到的钱,都是贴给学生垫付学费的。12年来,陈老师总共贷款了8万多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温州市教育局了解到陈老师的感人事迹后,曾给予他7000多元的补助金,算是替贫困家庭还给陈老师的贷款。陈老师接到这笔钱后,二话没说,又捐给了贫困学生。
9月6日,陈建平老师成为温州市惟一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同时还被评为浙江省师德楷模。记者带着崇敬和好奇,乘车赶到偏僻的张溪山区,采访了陈老师。
学生辍学让他心痛 “坚持不落下一个学生!”自从一当上老师,陈建平就树立了这么一种坚定的信念。
今年37岁的陈建平出生在当地贫困的农家。兄妹5个中他排行老二。他回忆说,自己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费不是借来的就是学校减免的。当时没有寄宿,每年要翻山越岭10多里去学堂。1988年,陈老师高中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1992年,他有幸成为了张溪中学的代课老师,他兴奋极了。
当上老师后,陈老师发现,很多山里娃没读完初中就辍学流失了,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作为班主任,每次看到班上的位置空了,他便亲自翻山爬岭去学生家做工作,把孩子重新劝归学校。他通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费你别担心,我先帮你们垫着,你们家有钱就还,没钱不还也不要紧。”一番话感动了不少家长,但也给陈建平自己带来不少负担。由于很多钱都是他从信用社贷款过来的,而贷款合同上的期限一般都是三个月或者六个月,当碰到家长无力偿还的时候,陈老师就从亲戚朋友那里东借西凑的,把贷款还清。他说:“我要是欠信用社钱不还,那下次人家就不再贷款给我了,我可是准备和他们保持长久关系的啊。”
“老师就是你的亲人” 1997年下学期的一天,陈老师发现班上的陈杏珠同学不见了,他连夜赶到了远在10多公里外的陈杏珠家中。当他来到陈的家里,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惊了他:原来,陈杏珠是个孤儿,母亲死于癌症,父亲也因车祸去世,奶奶卧床多年,如今惟一的爷爷也突然病倒了。面对此情此景,陈老师说:“杏珠,从今以后,老师就是你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就让老师来帮你解决。”
2000年7月,陈杏珠在陈老师的帮助下,初中顺利毕业了。当年暑假,陈建平突然想起,陈杏珠的妹妹和弟弟也分别要念初中和小学了。于是,他又赶到陈家,将姐弟俩的学费又承包了下来。
今年9月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9月7日,陈老师又到信用社借了4000元钱,为班上的10多个学生垫付了学费。据统计,至今他已经帮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这300多人中,有些是张溪中学的,有些是附近一些中学的,甚至还包括一些大学生和小学生。
记者在村里采访里,路上碰巧遇上了一位刚砍柴回来的老太,她看到记者和陈老师在一起,就放下担子呜呜哭起来。原来,陈老师这个学期资助了她5个孙子和孙女的学费,包括一个幼儿园、一个初中和三个小学。这个姓邹的老太说:“陈老师真是大好人啊。”记者采访中得知,像邹家这样得到陈老师全程资助的还有不少,今年读初三的夏崇云同学告诉记者,他的读大学的哥哥、读小学的弟弟和他都是陈老师帮的忙。
联系结对跑遍温州
慢慢地,陈老师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孩子没书读,找张溪的陈老师去。”几乎成了众人的顺口溜。陈建平也渐渐感到,仅凭他一己之力,是无法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想到了结对活动。1997年以来,他四处联系结对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已有温州和永嘉等多家单位和个人与45名贫困生结成对子。这些年来,陈老师的双腿跑遍温州和永嘉的很多企业和新闻单位,寻求结对帮助。而每次的路费,陈老师从来没有向学校报销一分钱。
不过,陈老师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引来一些人的讥笑和讽刺。可他却说:“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们说去吧。”
陋室难掩崇高师德 昨天,记者来到了位于教学楼单身宿舍的陈老师的家,这是个不到20平米的空间,前面是狭小的厨房,后面则是卧室。陈老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她说,我先前对他的做法也很反感,不过现在也习惯了。现在别人都商量着怎么到县城买房子。而我们家却没有一点积蓄,我现在也不敢奢望买房,只要把儿子培养好就行了。
陈老师的儿子今年14岁,在张溪中学读初二。不过由于陈老师一心扑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这学期儿子的成绩有些下滑,为此妻子还和他多次吵架。这么多年来,陈老师从没请过一次假,除了过年,也没有看望过父母亲。即使获得了今年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他也婉拒了出席杭州的省师德模范经验报告交流会,因为他不想离开学生。
昨天,记者乘车回温州的时候,陈老师也要坐车到永嘉县城参加教师节表彰大会。在车站,一向节俭的他掏出两块钱买了一双袜子,套在了自己光溜溜的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