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八旬农民玩转文史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开化县村头镇古竹村,有位78岁的余邦耀老人,在邻居眼中,他是个“文化人”,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去他家玩,每逢过年、办喜事,村民们都会让他写对联。可没人想到,他竟然用3年时间写了一部近40万字的小说。
    
  问村名问出村里的“文化人”
    
  前天,记者到开化县村头镇古竹村采访,当问起为什么当地人常把村名“古竹”说成“苦竹”时,村主任方贞尧为证实村名原本就是“古竹”,向我们推荐了余大爷。
    
  村主任说,余大爷快80岁了,在省立衢州初中读了3年初中,1947年,他到村头中心小学当了代课教师。
    
  余大爷的家紧挨着田畈,一间青砖砌成的平房,十分幽静。走进小院,感觉屋里屋外都特别干净,余大爷坐在堂前写着什么。村主任说明来意后,他转身从堂前的寿条柜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稿———《古竹村史》。
    
  一年写成5万字的村史
    
  “这里详细记录了古竹村余姓人的源流及定居古竹的经过,5万多字,我花了1年多时间整理的。”记者翻开书,里面是一手清秀的小楷,文章语言流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文化与涵养。村史分余氏源流及定居古竹的经过、各姓氏定居古竹及其发展、人文概况、对联诗词等6部分。在古竹由来一节中记录着:公元1140年,余氏迁至金溪,溪水两岸生长着密密麻麻的野竹,砍去大片竹林,搭建小屋定居于此。因竹子看去时间长远,村中长者以此定名为“古竹”。
    
  “现在,很多地方的人都把我们叫成‘苦竹’。”余大爷说,把村名叫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地人方言中“古”与“苦”很像;二是古竹村区域位置相对偏僻,当时村民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
    
  “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么长的村史?”记者问道。
    
  “平时我就喜欢写东西,只是以前没时间和精力,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就想做点事。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中,知道历史的太少了,我就想写村史,让子孙了解村里的文化,或许对后人有一定用处。”让余大爷高兴的是,现在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不少人表示要将村史编著成书,流传下去。
    
  3年写出40万字小说
    
  正当我们为余大爷的痴心赞叹时,身旁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不经意地说:“这算什么,我爷爷还写了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有好几个笔记本呢!”
    
  余大爷不好意思地说:“是啊,我还写了一部小说,有40万字,是写完村史后开始的。”他说着,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拿出3本厚厚的笔记本。
    
  这本书暂定名为《黄与绿》,是一部现代小说,1996年开始创作,用了3年时间完成初稿,刚开始取名为《漫漫人生情》,讲男女主人公冲破世俗观念,倡导文明生活,奉献社会的事。
    
  “我已经改了3次了,现在基本定稿。”翻阅着书稿,记者除了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更难以想象,一名78岁的老人内心世界竟然如此充满激情和活力。
    
  余大爷说,小说写完后,一位省内小有名气的剧作家看了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去出版。可现在出版一本书少说也要三四万元,他只能放弃,“小说能不能出版并不重要,我只是想通过写文章来表达一种思想,完成年轻时候的心愿。”
    
  这些年,余大爷还创作了大量对联、儿歌、童话等。村里很多小孩都是看着余大爷的童话故事、唱着余大爷的儿歌长大的。村主任说,老人家写下这么多字,村里大人几乎都不知道,倒是小孩子全知道余大爷家有很多童话故事,能学到很多好听的儿歌。金华、衢州地区新闻热线:0579-3271515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张国友 本报驻金华记者 刘伟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