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教育部将对直属高校的大学新生实行心理健康测评,浙江大学是浙江省惟一的首批试点学校。
去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1982年以前,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是传染病,而在1982年以后,主要原因已经变成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疾病,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为大学新生做心理健康测评,无疑是了解他们的心事、预防心理障碍发生的最佳手段。
而这次测评的统计结果,也将形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新统计报告。此前,这一数据还尴尬地停步在1994年和1995年。
昨天开始,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为期四天的心理健康会议,确定心理测试具体操作程序,正式测试将在10月中旬以后在各试点高校展开。
情况
两成学生心理有恙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马建青教授:目前能够提供的数据依然是1994、1995年间全国调查的结果。且不论这飞速发展的10年让人们的精神世界起了多大的变化,即使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仍保持10年前的状态,也足以令人担心。
———1994年底,全国16所院校的528名大学生所作的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测查统计显示,528名大学生中有118人至少有一项指标超过正常标准,即22.35%的大学生在9个项目指标上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的状况,这9个项目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1995年,全国部分高校的86名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接受了一次“全国高校心理咨询调查”。这些经常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高校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依次为:人际关系问题(84%)、恋爱问题(57%)、神经症(44%)、情绪问题(36%)和学习问题(36%)。
———各年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内容呈现规律性:一年级大学生以新生适应问题为主(76.5%),其次是学习问题、专业兴趣(30.9%)和同学交往问题29.6%。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58.0%)、学习与事业(40.7%)、情感与恋爱问题(37.0%);三年级则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67.5%),此外表现为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23.4%)、人际交往问题(22.1%);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主(84.0%),兼有恋爱问题(26.7%)、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20.0%)等。
———浙江大学曾对491名新生作过有关适应状况的问卷调查。新生回答“进大学的主要情绪体验”时,选择积极情绪用词(如喜悦、满意、自豪、充实等)的有298人次;而选择消极情绪用词(如焦虑、忧愁、紧张、压抑、茫然、孤独、自卑、不满、厌倦、空虚等)的有828人次,是积极情绪体验的2.8倍,有超过30%的同学表示对今后生活感到“茫然”。
浙江中医学院学工部部长陈刚:我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已10多年了。估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吧!主要是情感障碍、学习障碍、受到挫折后的应激反应障碍;比如不合群、对事物反应异常等。家庭状况、恋爱、人际关系是非常大的诱因,这在大学新生中表现最突出。另外,发生精神疾病的大学生中,3%是情感障碍所致。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社会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娇气,从小缺乏锻炼也使他们无法面对挫折。另外,专职心理老师少也使老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情况,有一学期我甚至一人带8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实大学生非常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我们学校所有选修课中选修率最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则是全校优秀社团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育部副书记龚华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内部压力,如人际关系、爱情、性、经济支配能力等。它的表现非常现实:有人每餐可以吃5元,有人则只能吃2元。向心仪的异性表白后遭拒绝或失恋;同宿舍的人喜欢深夜睡觉而自己习惯在11点之前上床……类似的矛盾有千万种,解决的办法只有靠自己进行调节,如果没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测评细节
纯中国化量表首次使用
(解读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教授)
大一最容易出问题
大学期间暴露的很多心理问题,很多都是上大学之前就埋下的祸根。新生一入校就做心理测试,可以尽早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机制,心理问题能得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
另外,大一新生总体上要比大学其他阶段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注。这可能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突然松绑,从高三的昏天暗地突然转入找不到北的迷惘,容易造成一系列适应性困难。也可能是因为大学是个微型的社会,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新生要开始体会“世态炎凉”、人情世故。而考上大学特别是浙江大学这样全国知名学府的学生多是佼佼者,往往是一向来都处于众星捧月的顺境中。这种境遇将在大学里彻底被打破,这就会使很多学生感到深深的失落,开始看不起自己。
更适合中国学生性观念的题目
大学新生们将要面临的将是四张完全中国化的量表。包括: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从适应的角度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
这些量表都由中国自行开发,并首次使用。测试将采用测量表数据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最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报告。而此前,只有少数高校借助国外心理检测量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检测,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国际的心理检测量表并不太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比如一些性方面的问题,中外大学生在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国外的一些题目直接拿来用就不合适。这次教育部统一设计的心理测评量表为中国的大学生量身定做,更加切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全国统一也利于各个地区之间相互比较。
测试结果绝不“贴标签”
测试是过程中的诊断,而并不是“贴标签”,给人戴上“精神病”或者“心理不正常”的帽子。专业人员要慎重、合理、严肃地对结果做出解释,大家也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
网上测试仅供消遣
目前浙江省专业的心理评估机构只有两家,分别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其他一些网络上的测试很多都是趣味性质的,拿来作消遣可以,但不能当真,不要对号入座。
个案
成绩下降之后……
卧轨·跳江
今年上半年,杭州南星桥铁路附近发现一个卧轨自杀的男大学生;同月,一个杭州女大学生跳进了汹涌的长江。
卧轨的男大学生留下一封遗书,洋洋洒洒几千字,文笔流畅。遗书上说,他半年前就曾通过喝酒、吃安眠药自杀过一次,但没有成功。周围同学、老师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两次自杀之间,还有老师找他谈过话,指出他成绩下降得厉害,但并不觉得他心理有问题。
而跳江的女大学生高考时以高分进入某校热门专业。但因为在班里成绩属于中等,便一下子失去了优越感,情绪低落。她经常熬夜学习,但成绩一直不见长进。最后选择了自杀。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教授:对卧轨的男大学生,老师只是指出了他成绩下降的表层现象,却忽略了心理问题;而那个拿睡眠时间换学习时间的女生,实际上是陷入了情绪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理论上知道该怎么做,行为上却控制不了自己,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心理咨询医生。)
陪读父亲拉不回儿子
倪阳(化名)刚入学时,看到同班同学成绩都很优秀,高中时的优越感一点也找不到了。于是他变得郁闷,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开始逃课到网吧玩游戏。逐渐地沉迷于此,常常吃住在网吧,接连几天不去上课。班主任对他多次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指导,但他的学习成绩仍然直线下降,大二有5门功课不及格。
情况严重,倪阳的父亲干脆辞了职,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儿子读书。在父亲的监督下,大三功课勉强过关。大四开始实习,父亲想想儿子应该没啥大问题了,便回家去工作了,倪阳也搬回了集体宿舍。
没过几天,倪阳跟同学说自己在外面租了房,要搬出集体宿舍。其实他住到了网吧,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连实习也没有去,甚至影响了正常毕业。
(浙江中医学院学工部部长陈刚:在厌学的背后,影响倪阳最深的是他由于自我怀疑而产生的抑郁。这不是靠父亲贴身陪读就能解决的问题。网络是倪阳隐藏自己、逃避现实的去处,要戒掉网瘾,首先要让他找到读书的信心。)
就是想拿别人东西
小丹家境富裕。但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控制不了自己,只要没人注意,她就要拿别人的东西。比如趁寝室没人时,拿同学的饼干吃、偷用同学的化妆品……她的“小偷小摸”,让同学们都很讨厌,小丹因此没什么朋友。
一次上体育课,她趁别人不注意,把同学的手机放到了自己的口袋,然后藏到了洗手间。同学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时,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小丹,但她不承认。同学向学校保卫处报了案,小丹这才把手机从洗手间取了出来。
(浙江中医学院学工部部长陈刚:小丹的偷盗行为,不是纯粹的品德问题,而是一种原因隐藏很深的心理障碍。还好,小丹最后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最后改掉了毛病。)
■相关链接:
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