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打造一片中国“芯”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人物档案

    1982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

    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8~2003年,国外留学、工作。

    2003年6月回国,创办杭州士康射频技术有限公司。

    
    我们在施钟鸣的办公室见到他时,他高兴地对我们说:“产品已经研制出来了,今天就拿去给一些企业试用。”施钟鸣研制的这个产品,是用在通讯设备上的芯片。过不了多久,他的公司会生产用于手机等无线通讯器材中的芯片,这将填补国内空白。

    教书先生出国留学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施钟鸣在1978年就进入复旦大学读书,后在华东师大完成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这一教就是几年。

    1988年初,施钟鸣选择了到瑞士留学,经过4年的苦读,他顺利完成了微电子博士学位。1993年,他又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后。在随后的10年中,他先后在美国诺基亚、博通等国际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工作,专门从事手机的核心元件——芯片的研发,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几年,施钟鸣发现国内手机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声势。而作为这一行的专业人士,施钟鸣还知道,在中国,作为手机核心技术的芯片却100%依靠进口,价值一直居高不下,一般都要4~5美元一片。他于是萌生了回国创业,填补这项国内空白的念头。

    从2002年开始,施钟鸣就不断回国调研,有了更为真切的接触后,国内这块大市场牢牢吸引了他,他决定要回国好好开辟这片处女地。

    2003年6月回国的那一天,施钟鸣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在美国,非典被传得如狼似虎。他却一刻也不能再等了,还是登上了归国的飞机。“到达中国后,我是戴着口罩下飞机的,还没走出机场就发现其他人都不戴口罩。”施钟鸣笑着回忆那一刻的情景,“虽然我已经不年轻了,但为了实现创业的理想,我也顾不了什么非典不非典了。”

    那天,走下飞机的施钟鸣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这次,他放弃了国外足以保障他后半辈子生活的丰厚酬劳,与3位好友一起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联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研制国产芯片

    回国后,施钟鸣与3位合伙人立即着手筹备。非典带来的恐惧刚刚过去,国内炎热的天气也让他们始料未及。但是为了选择一个适合上马这种项目的城市,他们顶着夏天的烈日在全国各地奔波忙碌,仔细搜寻。最终,施钟鸣与他的合伙人选择了杭州。

    但现实马上给施钟鸣泼了一瓢冷水。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工作环境艰苦等困难已经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了,可人才的极度缺乏更是让他难以置信。

    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涉足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虽然不少学校都设立了微电子专业,但具体到射频技术,就几乎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了。

    即使是这些不是特别专业的人才,施钟鸣他们也费了很大力气才招到了一批。“你的项目听起来是不错,但是公司太小,我不愿意去。”在各大院校,这是施钟鸣从毕业生嘴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东南西北走访了10几所名校,公司终于引进了近30个人才。由于刚招进来的人都没有实践经验,施钟鸣和3个合伙人即做领导又做老师,手把手地引导他们研究射频技术。

    由于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施钟鸣隔段时间就要出国,了解国外市场和技术信息,回来后,再把这些新信息放入产品的研制和人才的培养中去。

    经过一年多的奋斗,他们设计的第一片芯片样品已经送到客户手中,进入了试用阶段,如果进展顺利,明年就可以投入大量生产。施钟鸣说,他们要打破国外在这项技术上的垄断,让中国亿万只手机用上中国“芯”。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实习生 张妍婷 本报记者 张伟群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