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留一段“原汁原味”的历史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2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杭州市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国庆期间,这里将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新亮点。当北山街上所有老建筑前的脚手架都被拆除后,人们发现,北山街还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那么,“原汁原味”是否就意味着施工容易、工程简单呢?只有走进这些老建筑,人们才会真正领会“原汁原味”的艰巨和意义——
把一条长街上所有的老建筑都保留下来,这样的工程对杭州市来说应该是头一遭。有人可能会提到杭州河坊街的保护工程,但是,当河坊街的保护被提到议事日程时,老建筑内的住户都早已迁出。而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时,整条老街中,企业还在营业,住户还在生活。北山街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对老建筑作全面的整治和保护。
“建筑博物馆” 需要清除建筑垃圾
北山街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因为她拥有一街的老建筑。北山街既有粉墙黛瓦的中式建筑,也有欧美风格的西式建筑,更有“不中不西”的中西合璧建筑,所以,也就有了“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但是,这个“建筑博物馆”只能看外表,不能看里面,走进这些老建筑内,大量的建筑垃圾——违法建筑,尽在眼前。
早在1999年3月,杭州市规划部门就已经对北山街作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高级城市规划师胡勤华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她在绘制这份蓝图时,曾走访北山街上几乎所有的住宅和单位,记下了非常详细的土地、建筑、交通、管线等数据。但是,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北山街历史建筑内存在的大批违法建筑。她举例说:“在一个有73户住户的大院里,居然有78处违法建筑。”
尽管那时出台的《杭州市北山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及早清理违法建筑,“并无条件予以拆除”,但是,这些违法建筑还是生存到今天。因为违法建筑主要是由于老建筑内人口繁衍、居住面积不够而产生的,拆除违法建筑不能不考虑住户的基本生活。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着眼于“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势必要拆除所有与北山文脉没有关系的建筑,尤其是违法建筑,否则就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既要清除违法建筑,又要改善住户的居住条件,同时,还要恢复老建筑的原貌,这样的工程自然艰难!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采取的方法是:搬迁老建筑内的居民,彻底清除违法建筑。记者从北山街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办公室摘录到如下数据:
葛岭17号,有住户67户,总建筑面积为4402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为1559平方米,迁出所有住户后,所有的违法建筑得以拆除;
北山街94号,有住户21户,总建筑面积为788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为155平方米,搬迁所有住户后,所有的违法建筑得以拆除……
搬迁住户,提供新居,在拆除违法建筑的同时,又改善了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这样的保护工程自然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赏。
杭州市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说:实践表明,只有搬迁住户,才能彻底解决违法建筑的问题,才能全面地恢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
因此,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的亮点,不仅在于对所有的老建筑都作了立面的整治、屋面的翻修,更在于搬迁了菩提精舍、西博会博物馆、穗庐、玛瑙寺等建筑内的住户,拆除了违法建筑,使它们真正完整地恢复了历史风貌。据悉,在第一期工程中,北山街共有近50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
“历史博物馆” 准确把握历史风貌
北山街不仅是“建筑博物馆”,更是“历史博物馆”。几乎每幢老建筑内都有历史故事和名人足迹。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不仅是老建筑的灵魂,更是北山街的灵魂。北山街保护工程也遇到了如何对待这些灵魂的问题。
因为,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老建筑面貌的演变,而这些演变后的面貌,本身就蕴涵着文化,记录着历史。对这样的建筑要不要恢复原貌,怎样恢复原貌,这不仅是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更是文化研究的学术问题。
北山路38-40号,就是这样一栋“难弄”的洋楼。根据资料记载,这栋楼最早叫“抱青别墅”,主人是南浔富商邢抱青。1933年,一个叫于少甫的杭州人从邢氏后人处租下了这座别墅,并将其改建成旅游饭店——葛岭中西大饭店。于少甫在改建工程中,考虑到饭店用房的不足,便在抱青别墅的两旁各建一个小楼。西边的一个用作车库和住房;东边的一个用作卫生间。又为两层楼的抱青别墅增添了第三层,用作饭店服务员的休息室。
对于这样的建筑,是恢复抱青别墅原貌,还是留住葛岭中西大饭店风貌,自然就有争议。项目的设计人员寻找到该建筑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又找来与抱青别墅风格相似的老建筑照片——宁波江北邮电所、宁波江北教堂、温州英国领事馆等作参考。
最后形成的设计方案是:拆除于少甫所建的东、西两个小楼,以及该建筑的第三层,恢复抱青别墅原貌。而抱青别墅演变成葛岭中西大饭店的这段历史,则由拍摄下的照片去传承。
已经恢复原貌的抱青别墅是西博会博物馆的组成部分。该博物馆的负责人李水林说:“虽然这个整修项目,使我们博物馆减少了不少用房,但是,从建筑的美学、风貌的完整性看,这座老建筑还是回归原来的风貌更好。”
今天,这座已经恢复了70年前原貌的老建筑,似乎在向每一位走近她的市民、游客讲述着她的历史、她的文化。人们正是从这座建筑的变化中,对她的历史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
对老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不仅停留在立面的整治和屋顶的翻修上——不少中式的木结构房屋,一旦住户搬出,真相就会大露:梁柱受到白蚁的侵害,必须更换。换梁柱就得实施“落架维修”——也就是将整个屋顶都卸下来。玛瑙寺、毓秀庵等院落内,不少老建筑都实施了“落架维修”。在维修前,设计人员要记录下所有相关的建筑数据;在落架时,施工人员要保管好瓦片、梁椽等老建筑构件,目的都是为了原汁原味地恢复历史建筑,保护好历史的真实性。
可以说,为了让北山街这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留住自己的历史风貌,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凝聚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汗水,更凝聚着人们的智慧!
历史文化街区 应对生活的延续性
应该说,维护生活的延续性,也属于“原汁原味”的保护范畴。只有生活的延续,才有文脉的延续。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包括:电力、电信等线路转向地下,交通设施的改善,排污管、下水道、燃气管道的铺设,街区绿化和山坡林相优化……这些项目都推动着北山街跨进现代社会,为北山街的居民、单位进入现代生活打好了基础。但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是否也能跟上现代生活呢?
记者注意到,北山街主要有两类建筑:一类是寺庙庵堂,主要是中式的木结构建筑;一类是山庄别墅,基本是西式或中西结合的砖混建筑。胡勤华认为,寺庙庵堂的建筑格局已完全不适合市民居住;山庄别墅适合人们居住,但要控制户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分割房屋空间,破坏建筑格局。
园林文物部门的资料表明,北山街现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共20个;有“杭州市历史建筑”18座。所以,北山街上的寺庙庵堂和山庄别墅,极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保护对象。要保护这些老建筑,就必须搬迁住户,拆除所有违法建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已经提出:对不属于北山文脉的建筑要“应除尽除”,分期整治。
但是,“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则又要求我们:必须为已经全面恢复历史风貌的山庄别墅、名人故居引进合适的居住者。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工程,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正在恢复原貌的寺庙建筑——玛瑙寺将成为集芳园景区内的亭台楼阁,而不再成为民居;拆除了所有违法建筑,整体恢复原来结构的穗庐等西式别墅,将引进“国字号”的名家或社团入住。 这些探索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中式木结构的寺庙庵堂,不适合再用作住房,可以与旅游景区的建设挂钩;砖混结构的山庄别墅可以继续承担“维护生活延续性”的重任。
其实,北山街有许多山庄别墅,在以后的分期整治中,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一些有一定财力,并喜爱老建筑的人前来入住。这其实也是引进私人资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有益尝试。
除了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以外,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还考虑到了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工程启动之后,一部有关北山街历史文化的大著,也在园林文物部门的主持和多位专家的参与下,抓紧编写。所有近年来有关北山街的研究成果都将进入该书,近日将出版发行。
北山街历史风貌的原汁原味再现,北山街尘封的历史文化不断被启封,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杭州人民、浙江人民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西子湖畔新出现的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北山街,将大大提升西湖文化的含金量,也将有力地助推西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张学勤 通讯员 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