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
机械化作业+轻型栽培种稻告别弯腰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谷,将我省水稻人工栽培史延伸到了距今约7000年前。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还一直是水稻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我省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工收割水稻的场景是越来越少了,代之以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欢快地驰骋。据农机部门提供的数据,我省目前已拥有联合收割机12500余台,拖拉机20余万台,全省机耕面积1471.21万亩,机收面积845.01万亩,机耕、机收率分别达到61.6%和39.6%。
机械化作业解决了农民耕作、收获之苦,而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则实现了水稻插种“不弯腰”。上世纪90年代,我省开始推广的旱育秧、撒直播、抛秧等三项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一度被农民称之为“懒办法”。但就是这种懒办法,不仅成倍提高工效,而且每亩能增产20公斤到50公斤。今年全省推广面积156.7万亩,比上年扩大了30%,占早稻种植面积的61.7%。
设施农业突飞猛进“露天工厂”悄然“变脸”
一直以来,“露天工厂”是农业的代名词,说的是农业靠天吃饭,自然风险大。如今,“露天工厂”的“脸”在变。大棚蔬菜是嘉善农业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全县大棚蔬菜面积超过4万亩。该县魏塘镇城南村村民严忠根种植大棚蔬菜有10多个年头,他说,过去只有在冬季才使用大棚,现在一年四季都用。冬天盖上塑料膜,可以保温;夏天换上遮阳网,能降低棚内温度,还能遮风挡雨。
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安排作物合适的生产时间,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据嘉善县同志介绍,全县大棚蔬菜平均每亩净收入在4000元左右,高的可达上万元。
设施农业还包含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在浙江森禾种业的花卉生产基地,如果气温过高,只需轻点电脑鼠标,连栋大棚顶棚的黑色“遮光顶”便会徐徐盖上。大棚内的喷淋装置,会根据温湿度的变化自动给花卉浇水。施肥也是自动化的,而且不同生长阶段都有相应的营养配方。在这里,花卉生产就像工厂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实现了标准化大批量生产。
据统计,目前我省玻璃连栋大棚、塑料连栋大棚、塑料大棚、日光大棚等各类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科技育种商品化农民无须再留种
过去,农民生产喜欢自己留种;现在,农民自留种越来越少。因为自留种省下的一点成本钱远不如购买良种增加的效益。
围绕农业“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近几年,我省利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核技术的科研优势,在农作物细胞工程、辐射诱变育种、转基因作物选育及其产业化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在粮油、畜禽、蔬菜瓜果、名特优水产及花卉园艺等动植物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仅水稻就选育了50多个新品种。
长期停留在科研单位实验室里的植物组培技术,如今在生产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义乌农民张宝龙在黄土地上建起了组培工厂,年产300万盆大花惠兰组培苗和10万盆商品花。波尔山羊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肉用山羊品种,利用胚胎移植技术,一头价格不过400元的本地山羊可产下一至二头价格超过万元的纯种波尔山羊,加快了波尔山羊的推广。
育种技术进步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商品化,使良种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速。目前我省水稻生产良种率在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