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更鼓敲醒民间艺术
www.zjol.com.cn
2004年10月1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日前落幕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代表我省参加比赛的镇海后大街社区艺术团演出的“镇海更鼓”夺得金奖。不过,我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露生却告诉记者,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普查中并没有发现“镇海更鼓”,他推测这是一种新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昨天,记者辗转找到“镇海更鼓”的编导蔡泉根。据他介绍,“镇海更鼓”的确是新编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古时候,敲更鼓是浙东民间计时报时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民间期盼和祝福日日平安幸福的象征。2002年,蔡泉根等人在古代敲更鼓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融合舞蹈的元素,创造出了“镇海更鼓”,并在当年举办的全省广场文化比赛中获得大奖。
民间艺术并非都走向式微
像这种焕然一新的民间艺术在本届民间艺术节上还能找到很多。一方面是艺术节上民间艺术的欣欣向荣;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工作者们却呼吁拯救和保护濒危的民间艺术,以挽回它式微的走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式微?在吴露生看来,这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的趋势。走向式微的,往往是那些传统但缺乏创新,无法吸引百姓关注的民间艺术。从目前正在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普查情况来看,的确有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走向式微,光是我省就已经有200多种民间艺术消亡或濒临消亡,剩下的很多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长年和民间艺术打交道的吴露生对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困境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时代格格不入、都市化的冲击以及一些人为因素致使部分民间艺术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内核,逐渐走向衰落。”
新型民间艺术脱颖而出
但与此相反的是,新型民间艺术却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时代感和传统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新型民间艺术现在的繁荣。
新型民间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传统基础上,用现代艺术元素进行包装,它符合当地百姓的审美心理。在“七艺节”群文活动上大放光彩的长兴百叶龙就是一个典型。百叶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艺术,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2000年浙江广场文化节的评奖中却意外地名落孙山。痛定思痛之后,艺术工作者在传统的百叶龙和荷花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它一举夺得了群星奖。第二类则完全是新创造的,例如我们在“七艺节”上见到的临安水龙。传统的“龙”有火龙、布龙……惟独没有水龙,而临安水龙是当代人的杰作,它填补了这个空白。第三类新型民间艺术其实并不新,它有改编的成分,但更多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七艺节”群文活动开幕式《风从东海来》上的节目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民间艺术。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树文认为,如果民间艺术总是一成不变,过于古板地坚守传统,观众会越来越少,因此,“除了保护,还需要创新发展。”“镇海更鼓”自然离不开这个道理。据蔡泉根介绍,“镇海更鼓”一直坚持不断创新,多次在各大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得大奖,而在宁波当地的许多群众文化活动中也总能见到它的身影。
群文活动刺激民间艺术发展
很多民间艺术往往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出现。我们都知道,花灯出现在元宵,而逢年过节才能看到舞龙打鼓等表演,平时,这些民间艺术似乎就销声匿迹了。说到底,民间艺术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联,却又并不是很紧密,如果缺乏生存土壤,它要发展自然很难。而像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大赛这样的活动却大大刺激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吴露生说,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泼水节”、广场演出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都对保护民间艺术很有好处。“镇海更鼓”就是民间艺术大赛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些大赛,更鼓仍然只是更鼓,而且因为现代化的计时手段,它最终只能成为资料被收集。
据省文化部门统计,我省各地仅10月上旬就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0多个,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马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