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重头戏之一,“民办教育政策与革新国际研讨会”引起了与会200位代表的热烈讨论。民办教育如何在与公办教育、企业和海外的合作中取得平衡点,获得各方面的“多赢”,成了讨论的热点。
公立学校介入民办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主席陶西平指出,公办学校大规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已经成为民办教育的一大趋势。这在高等教育领域方面表现为大量独立学院的诞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名校办民校模式的兴旺。与此同时,担忧也产生了:这是不是民办教育的倒退?公立学校介入民办教育是不是对民办教育的扼杀?
对此,到会代表多给予否定回答。陶西平说,公立学校介入民办教育后,运用公立学校的品牌优势,加上民办资金的力量,有力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但同时必须注意,有不少公立学校仅改变了学校运行制度,出资、管理者都还是公立,也冠之以“民办”。这一类学校严格意义上应称为改制学校,而不是民办学校。这种改制学校小范围内实验可以,大范围内推广则要慎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中心主任周南照则指出,在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合作中,政府应着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的机会,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保证优质教育的同时,不能仅仅推崇名校办民校模式,如果片面强调名校,可能会限制民办学校的均等发展。要让所有民间教育机构都应有平等创办教育的机会,进而创立民校品牌。
“傻子才办学校”吗?
“傻子才办学校!”这是一些企业家和陶西平聊天冒出的话。企业家觉得,一旦把资金投入民办学校,学校正常运营后,他们就无权干预,这无疑于“傻子才干”的事。对此,陶西平认为,在这个“学习社会化”的年代,不仅意味着全社会都要学习,也意味着全社会都要分担学习的费用。浙江民营企业发达,应该更好地引导企业界参与到民办教育中。与此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家规范办学行为,举办者应该区分投资投入者与管理者的行为,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要认识到,民办学校达到一定的质量和规模之后,才能产出效益,这并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事。杭州某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则坦言,投资民办教育,首先要考虑教育的社会效益,“办民办学校就是为了赚钱”本身观念就是错误的。
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近年来,民办教育在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非义务教育阶段获得了很大发展。据介绍,现在浙江省高等教育招生中,民办高等教育占了1/3,成为教育体系的极大组成部分。但同时,优质高等教育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与国外相比,竞争力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周南照指出,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还需要大胆创新,不能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大学的发展,还需要多样化教育体制的发展。民办教育应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加紧与海外联合办学,不断提升民办教育质量,如宁波万里学院与海外合办的诺丁汉宁波分校,就是很好的国际化合作道路。(本报杭州10月2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