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海盐腔”遗音重现发源地
www.zjol.com.cn  2004年10月2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本报海盐10月24日电 (县报道组 黄擎 记者 王婷)85岁的民间老艺人用原汁原味的声腔唱着《关帝》、《游天宁寺》、《农夫汤书》等口耳相传的故事……正在海盐举办的首届农民文化体育节上,从20多位海盐老农民口中飘出的“海盐腔”让人体味了戏曲活化石的古老神韵,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在发源地海盐失传300多年后终于重回发源地。
    “海盐腔”是继昆曲之后我国正在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又一古老唱腔,虽然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但目前全国惟一能用海盐腔演唱的专业剧团却在江西抚州,“外嫁”江西的“海盐腔”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在“娘家”海盐湮灭无闻。
    据介绍,由于明朝时曾在浙江做官的江西人谭纶对“海盐腔”十分着迷,就将“海盐腔”带回了老家,“海盐腔”在江西开始广为传播并名声大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就专为“海盐腔”而作。近年来,“海盐腔”在江西通过口授心传保存得较好,还成立了“海盐腔”汤显祖实验剧团。但江西的“海盐腔”已经不可避免地添入了江西的地方曲音,剧团能表演的也只有少数“海盐腔”折子戏和部分曲目。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象仍威胁着“海盐腔”这个古老曲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省民间艺术家在海盐农家发现一种民间小调,既有“杨柳青”、“流浪园”等江南丝竹调,又保留着“海盐腔”的曲音。由于该小调通常在民间嫁娶和寿辰等祝贺仪式上演唱,因此在民间还有传承。海盐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对“海盐腔”进行挖掘,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找到了20余位会唱这种小调的老人,从中收集到100余册原始手抄唱本和100余万字的口碑、录音资料,经过专家鉴定,剥离出唱曲中的“海盐腔”遗音,结合原有的“海盐腔”研究资料,经过排演呈现在舞台上,借助海盐首届农民文化体育节的平台连演3天并对节目进行抢救性拍摄。11月中旬,还将为“海盐腔”遗音举行专场演唱会。
    目前,“海盐腔”已被专家建议列为浙江省民间民族文化保护的第一批抢救对象。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县报道组 黄擎 记者 王婷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