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播撒中文的种子
www.zjol.com.cn  2004年10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参加过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次高考的人,恐怕谁也忘不了那道题为《路》的作文。当我在新安江中学考场里匆匆写完自己的《路》之后,急切切又走了27年的“路”:1978年从建德“走”到杭州,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研究了10年中文,取得硕士学位并到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而后,1987年“走”到了美国,不觉又17年了。
    这段在美国走了17年的路又长又曲折。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教中文、办中文学校。
    初到美国,第一个要过的是生存关。大学讲师“沦”为“打工一族”,加上刚到异国人人必须经受的“文化冲击”,这几年的日子自然很艰难。
    中文伴随着我走过了这段艰难日子。1988年,听说一个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缺老师,我就向校长毛遂自荐,校长非常高兴。从此开始了我在美国业余教授中文的生涯。
    我教的是全校最高的班级,以前的老师都带得很吃力;我接手后,这个班成为全校最令人注目的班级。家长们说,新老师很厉害,让学生服服贴贴,又爱学。
    不久,有人提议我开办一个教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中文学校。1993年6月,我迈出了自己办学的第一步。因为所在城市叫安娜堡,学校取名为安华中文学校。1996年和1999年,我和朋友又分别再办了两所学校。
    创办安华中文学校时,我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后来实在忙不过来,才不当校长,改为管理教务,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二阶段是参与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工作。
    1994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考试)增设中文为选考科目。这对于华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我做了一些研究,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SAT中文考试及如何应考。
    同年下半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在华盛顿宣告成立,发起人慕名找到我,要我协助工作。协会的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以邮寄方式进行,就是我主持的。
    当时,中文教育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材。我参与了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大量的专业工作,加上费时费力的志愿奉献,使我在全美中文教育界逐渐赢得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1999年12月,我当选为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
    当会长这三年,是第三个阶段。我有幸经历了把美国中文教育(特别是华人社团的中文教育)推向新高潮的许多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开始在美国办中文学校,教汉语拼音和简化字。1994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成立时,全国只有十几所这样的学校。1999年我接手第四任会长时,已经有100多所此类学校,2002年学校总数达到240所,目前仍在继续发展。
    数年间,协会的工作几乎耗去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
    协会的一项大动作是组织青少年学生到中国举行“寻根”夏令营。我们发现,“寻根”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情感和学习中文的动力,其效果远远超过课堂学习。国务院侨办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寻根”活动中,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每年派出14-16支分队,达五六百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华裔学生团队之一。
    我来美国最初的计划是短期探亲,连中文词典都没有带一本,后来改变了计划,甚至改行学过国际贸易,又学了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现在的职业是福特汽车公司的设计工程师。
    但是事实上,我心里最惦记的、做起来最得心应手的、现在看来也算有所收获的,却一直都是中文。也许因为自己骨子里永远是个中国人,报效祖国是我灵魂深处一个永远的梦,而中文则是我圆梦的捷径。
    回想这十几年的经历,我自知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我只是一路不停地走,一边走一边播种——把中国语言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广大华裔青少年的心田里。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郑良根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