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家人事部不久前非常低调地暂停了一项开展了9年的工作———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审批,并在湖北、上海、四川、黑龙江等4个省市建立评估试点,酝酿引入博士后工作站的退出机制。本报记者就此事专门走访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不仅不可能停止,相反将会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完善,在未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博士后制度:培养高层次人才 博士,为什么还要加个“后”?大部分人对博士后制度还颇为陌生。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邓小平根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的。它是中国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制度。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已逐步建立了一套覆盖12个学科门类,86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体系,可以说,博士后制度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从1995年开始,我国尝试在一些大型企业内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制度,通过博士后进站工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的是实现科研向生产的转化。
目前浙江共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7家,现在站博士后约350余名。
“空巢”现象引来“叫停”传闻 之所以会有被“叫停”的说法,博士后工作站因为招不到人而导致“空站”是最重要的原因。
1998年,浙江获准建立了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后这个数字每年递增,直到去年,一共批准建立的工作站达到了67家,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招收渠道不畅的问题。
据浙江省人事厅2003年对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紧缺情况调查,浙江近两年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达1万余名。浙江的民企到了要发展壮大的时候,产品要升级,技术要革新,需要的都是高科技人才。而建立工作站,吸收博士后进站工作,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招收一个博士后进站做课题,不仅意味着具体的项目研发有了着落,还意味着这名博士后的同学、导师等等高校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后盾。而拥有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但申请项目课题和经费上更为便利,也成了企业树立自身形象的金字招牌。
因此,浙江的企业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尤为热衷,而发展过快则直接导致了博士后工作站的“空巢”现象。
“空站现象确实存在,因为企业要招收一个博士后非常难。”省人事厅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渠道不畅和信息不对称成了横亘在企业和博士后之间的障碍。博士后们不知道哪些企业需要他们来解决生产中的科研难题;而许多苦苦寻找解决产品难题攻关人才的企业,也抱怨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们。
招收一名博士后进站工作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基础的,与普通的招聘人员大相径庭。而为期两年的进站工作时间也是企业对博士后的一个培养过程,这期间博士后需要通过前期、中期的考核和最终的评审才能顺利“毕业”,这使得双方都是既有需求又不得不互相挑剔。有时候一家企业为了招进一名博士后,双方进行的洽谈可能会长达半年却仍无功而返。
浙江民企渴求博士后
今年2月份,省人事厅制订了浙江省优秀博士后奖励实施办法,每年一次对优秀博士后进行金额为1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而一名博士后进浙江,首先可以得到省政府3万元人民币的补助,之后是各级地方的投入,比如在台州,市政府一次性奖励8万元。至于企业方面的年薪、奖励、技术入股更是可观。而在博士后两年工作期满之后,为了留住博士后,企业可谓不遗余力,省政府也支出了一笔2万元的“安家费”来为留住博士后加一把力。
“我们一直坚持事业留人”,万向集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部经理刘齐文说。1999年12月,万向集团自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与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建设了开放式研究机构,目前有3名在站博士后负责电动汽车和ABS两个项目的研发,已经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通过对学术性理论研究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后,企业就会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实现科研的产业化过程”,刘齐文说,“而且,博士后通过与导师、同学等人际网络的交流与联系,也为企业扩展了丰富的外部资源。”
林刚是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所长,200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波导的工作站。“当时博士毕业,在理论上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后,自己就希望把理论性的内容应用于实际产品的生产之中,在产品中体现自己的想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性”,林刚说。而在10月29日顺利出站后,他将留在波导继续工作,“在企业搞研究,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解决的情况,来证实理论的实际效果,从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发展的过程。而在学校或者相关院所进行科研项目,始终是理论到理论的研究。”
杭州波导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黎辉表示,如果没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企业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同时,必然缺少来自学校博士后导师对其研究工作给予的相关引导;而且,在没有学校合作的条件下,企业进行科研项目的影响力也会因此大大减小。
事实证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将理论研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博士后和工作站一旦接上了头,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以长效合作机制吸引博士后 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之下,10月12日,浙江省与国家人事部精心组织了一次全国博士后人才浙江企业对接洽谈会。来自全国各地64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浙江本省的博士、博士后共550名云集浙江,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洽谈。通过洽谈会的方式大规模招收博士后人才,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求才若渴的浙江企业在这次洽谈会上一共引进了45位博士后,企事业单位达成博士、博士后人才引进意向65项,与博士后达成科技项目合作项目48项,而博士后类的专业人才仍属于稀缺资源。
“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与人才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说。通过这个载体,企业、高校、人才之间的供需都能够放在一个平台上互相舍取,才能真正解决招收渠道不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