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化溪口镇西北角,有一个叫石前岙的小村庄,那里依山傍水,地势高峭,它与镇上其他小村一样没有多大名气。但自从1996年,退休教师冯刚在此定居,带来了3万多册藏书后,村子因此名声大振,并赢得了民间“天一阁”的美誉。
近日,我们来到冯老师的家,那是一栋独门独院的农村建筑,屋前有个狭长的花园,栽有桂花、蔷薇、广玉兰等花草树木,在农村也可称得上“雅居”。因为是双休日,冯老师正在给村里的十来个小学生上作文课。为不影响他上课,我们就随陪同前来的张老师上楼观看藏书。
走进书房,一排排书架直达壁顶,书架连过去、围起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分类编目,应有尽有。穿梭于林立的书架中间,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约莫过了半个多小时,冯老师也上楼来了。77岁的老人,耳聪目明,身板硬朗,十分健谈。他用2个多小时详细介绍了他的藏书经历。冯刚出生在鄞州鄞江一户富裕人家,殷实的家底为他买书藏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自小爱读书的他,嗜书如命,一有钱就买书珍藏。到“文革”前,他的藏书已达5000册。“文革”开始后,因为他的藏书涉及面广,先后被戴上了“藏书反党”、“集封资修大成者”等多顶帽子,不久从宁波师范学院“下放”到鄞州老家,“文革”中5次被抄家,5000册书籍全部被抄没。但冯刚还是边抄边买,暗暗收藏。
1979年,冯刚回到师范学院教书,又有了稳定的收入,除去养家糊口,他几乎把剩余的钱和业余时间都用在藏书上。从1979年开始,他平均每年增加藏书1000册。到1989年退休时,冯刚的藏书已达1.2万余册。
随着藏书一层层地往上垒,市区房子已容不下了。1990年,冯刚在亲戚的帮助下,在奉化江口镇租了一套农居,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利用自己的藏书资源,游学于奉化、鄞州的中小学,先后办起了36个文学社,为学生上作文课,指导老师写学术论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一笔笔额外收入,贴补了退休后大量藏书的费用。1996年,他以2.2万册的藏书位居“宁波市十大藏书家庭”之列。
租房藏书不是长久之计,在学生的推荐下,冯刚花了4.5万元在溪口镇石前岙村买下了300多平方米的一套房子。1996年开始,冯刚和他的书都定居在石前岙村。2000年,他在旧房子边上又建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3.8万册书籍,把500多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满满当当的。
情与痴往往联系在一起,冯刚对藏书的感情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年四季,除了讲学、买书,其余时间他都在家里编目、分类、掸尘、阅读,无论是骄阳如火的夏日还是朔风呼啸的冬季,只要拉上窗帘,坐拥书城,翻阅心仪的书籍,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人世间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他说,他目前的藏书是38680册,到2010年打算达到5万册。尽管他收藏的一些书籍价格在不断攀升,如“文革”时特殊版本的红宝书现在可卖到500多元一本,一些连环画价值也升到200多元一本,不过他从没有想过把这些书卖掉。
随着年纪的增大,冯刚对于这些藏书今后的命运产生了后顾之忧,他曾考虑把这些书捐赠给图书馆和一些相关部门,但没人感兴趣。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最近他找到了一位和他一样珍爱书籍的学生,愿意长期接管他的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