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百年中国”知识竞赛在省看守所二楼会堂举行,近百名服刑人员分成6个小组,参加了有关中国近百年历史、经济、人物方面的百科知识比赛。省看守所所长宁国华告诉记者,这是看守所对所有在押人员进行国情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国情教育又是他们对在押人员进行个性化教育中的一个方面。
从“人性化管理”走向“个性化教育”
宁国华所长告诉记者,以前监狱和看守所一直提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在押人员的亲属和外面的社会了解“高墙里的世界”。改变以前人们对看守所“阴森恐怖”、“牢头狱霸”横行的错误认识。
“同时要让里面的人也了解外面”,宁国华介绍说,相对于监狱,看守所里所关押的服刑人员,一般都是余刑在3年以下的。他们经过这段时间的改造后,还要回到社会上工作、生活。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完全隔绝服刑人员和外界的联系,那么出去后他们将很难立足。
但是,由于服刑人员的学历、特长不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硕士研究生,有的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单纯地让他们学同样的内容,这明显不合适。因此,省看守所率先提出了“个性化教育”这一方法,按照每个服刑人员兴趣爱好的不同,定期开设各种培训班,发展每个服刑人员的兴趣特点,让他们出去以后有一技之长。
从财经证券到厨师电工都开班
为此,省看守所开办了各种科目的培训班和知识讲座。其中既有包括扫盲班、历史课等基础性教育,也有包括电脑、英语、经济管理等技能性培训。
最近,他们正在准备一个财税知识的讲座和定期举办财经沙龙,让有兴趣向这方面发展的服刑人员前来参加。通知一出,报名火爆。
看守所的缪政委介绍说,两种教育和大学里相类似:基础性教育就是必修课,而技能性教育就是选修课。实行一段时间以来,以前在社会上没有脱盲的在看守所脱盲了。而在“选修课”方面,不仅开设了财经、税务、经济管理、英语、烹饪、电工等专业课程,还有26人通过了电脑等级考试,这在全省都是绝无仅有的。
授课老师从内部挖潜 当记者问及开班授课的老师是谁时,宁国华介绍说,以前他们也从一些大学里请来老师,定期上课。但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在经费方面出现困难。所以,现在他们主要从自身内部挖掘人才。宁国华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这里关押着两个经济方面的研究生,所里正安排他们举行“小额投资”的讲座。“我们这里是进来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特色班,走了再开设别的。我们这里也是人才难求啊,所以只好因地制宜,来英语专家就上英语课,来了美发师就上美发课。”
用奖励分数调动在押人员积极性 如何调动服刑人员积极参加学习这一难题,监管科的羊科长告诉记者,他们对经过一段时间培训的学员将进行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到奖励。而与一般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同的是,看守所的奖励很实在:奖励分数。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获得减刑的机会。此举一出,深受服刑人员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