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厉玲离开银泰的消息被证实。
其实,职业经理人的离职已不是特别新鲜,只是这一次就发生在杭州:“空降兵”吴士宏黯然离开TCL,原华帝集团总经理姚吉庆离开华帝集团,而在中国银泰集团内部,另一位职业经理人朱海翔2003年9月就曾率领120名管理人员集体转投正大集团……
资方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就是委托—代理矛盾。在职业经理人领域内,大家把这种职业碰顶的处境形容为“天花板”。在与资方的较量中,职业经理人似乎都会陷入“天花板”的困境。
她在鼎盛时选择离开
1999年9月,厉玲离开杭州大厦购物中心,转投银泰百货。5年多来,浙江银泰从1000多万元的利润,做到了现在的年利润1亿多,销售额从1999年的4.18亿,增加到2004年度预计的15亿元以上,创造了5年赚回一个银泰的奇迹……
2004年5月,坊间陆续传出厉玲离开银泰的消息,10月,厉玲正式接到免职书,11月1日正式离职。
厉玲本人表示,她的离职,不是跳槽,更不是被炒鱿鱼,是好聚好散。而据银泰内部人士透露:自今年上半年银泰百货成立集团公司以来,厉玲与集团高层即在经营理念上产生矛盾。集团拟按照浙江银泰的模式在全国展开收购、翻牌、布点等工作,加速中国银泰的全国战略。而厉玲却对集团这种战略不予认同。因此,矛盾最终爆发,导致双方分手。
银泰模式能复制吗
在记者接触到的商场人士中,有观点认为,从整个中国银泰的发展战略来说,扩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浙江银泰模式的输出风险比较大。
首先,浙江银泰的成功得益于厉玲经营策略的同时,也得益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和消费档次的提升;其次,银泰百货能短时间内快速赢利,得益于武林商圈的成熟,降低了吆喝的成本;第三,最为重要的,利星购物中心的关门让大家看到,银泰模式在家门口的输出就失败了,更何谈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
尴尬源自话语权缺失
对于厉玲的离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汪炜告诉记者,这凸显的是“知本”仍缺乏与“资本”公平对话的权力,当两者出现分歧的时候,“知本”就不得不服从于“资本”的意志而处于一个完全从属的角色。
“其实两者并没有谁对谁错,”汪炜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家就会碰到“能力边界”的制约,企业家在扩张的各个领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必须要求企业家借用外脑——雇佣职业经理人来帮他经营,只要是董事会(资方)在民主决策、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企业战略投资决策,而职业经理人因战略认识的差异而离职,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汪炜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知本”通过契约的签订,形成了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方面,他们很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希望借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把企业带入更高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家们又不太情愿放手,总是处处要干预职业经理人分内的工作。对于增加职业经理人话语权的分量,汪炜说,“说不定哪天中国银泰在其他地方的扩张碰壁了,他们就会认识到厉玲的价值了。”(《浙江日报》杭州11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