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级人民医院要引入民营资本,结果引起十多个单位和个人的兴趣;
一个并未证实的永嘉第二医院要给人承包的消息,让永嘉当地的民营资本跃跃欲试;
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使得民营医院数量短时间内急速攀升;
前言:改革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化程度越高,这只手伸得
就越长越深,而且时不时地还会突破禁区。投资水电多了,炒房累了,现在还有一些温州人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医疗市场。2004年上半年至今,温州市已审、报批了8家民营医院,医院总投资额超5亿元,是前15年投资总额的两倍多。
在外人眼里,医疗市场一直是神圣的、权威的,像是蒙着一块神秘的面纱。如今,这块面纱被温州的民营投资者掀了起来,展现了一幅风起云涌的抢滩场面。
迹象
十来人“争夺”一个区级医院
“鹿城区人民医院在原址上创办分院,并建设性地提出引入民营资本!”
自从鹿城区人民医院引入民营资本的消息传出后,马上引起了消息灵通人士的高度兴趣,一时间打听咨询者甚众。
位于西站附近的鹿城区人民医院算得上市区的一家老医院,目前全院有50多张床位。但是,近年来,鹿城区人民医院的经营状况在走下坡路,虽然地处闹市区,门诊量却在减少,要想大发展就要变革。为了盘活医院资源,鹿城区卫生局决定对鹿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改革,将鹿城区人民医院与双屿医院合并。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引入民营资本后,鹿城区人民医院将在原址创办一所特色医院。
参与医院改制的报名10月26日结束,来自上海、南昌、温州等地的10多个单位和自然人报名。有消息透露,最后的参与者名单将于近日确定。
一个传言的风波
前段时间,永嘉传出一个消息———永嘉第二医院可以让人承包了,标价是1000万元。这个消息让当地很多人跃跃欲试,甚至有医生早已在私底下悄悄打着算盘:承包费若真是1000万元,乍一听挺高,不过也不是个难解决的问题。人事权拿在医院手里,可以让原医院的职工或社会闲余人力入股当股东,一个人投个10万元,几十号人就是几百万元,在不丢饭碗的同时,可以年年分红,何乐而不为呢?加上医院的产权是私人的,贷款几百万元也不成问题。所以即使没有企业老板的参与,地球也照样可以转。
不过后来证实的消息让原先算盘打得好好的人有点失望———永嘉第二医院的改制工作目前尚未启动。记者就医院改制话题采访该医院负责人徐黎明时,他证实改制的消息传出来后,有好几个大老板向他咨询过,而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徐黎明认为,如果传出来是人事权和财权被承包人掌握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跃跃欲试。
永嘉第二医院遇到的风波,揭开了县区医院亟待改革的冰山一角。如今,在温州永嘉、泰顺、文成、平阳等县(市区),怎样让乡下医院长大,成为一个命题。大部分的乡镇医院兼负保一方太平的职责,而且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也是义务,但是现实上,这些医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山区人口稀少的地方,经济不发达,医院的人员和经费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有的地方医生一个月连1000元也拿不到。但是县区医院少,乡镇集中,如果把这些医院管理得好,一年创造一两百万元利润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医疗单位职工还是看中医疗市场未来发展潜力的企业老板,都想在改制风吹起的时候分得一杯羹。这也难怪,永嘉第二医院改制消息一传出来就暗流涌动了。
民营医院数量激增
温州今年1月份出台了《温州市民营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在中心城区重点引导发展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积极吸引外国医疗机构、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在我市投资举办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或收购现有公立医院,鼓励将基本医疗主体框架以外的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的产权改革,平稳有序地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实行改制的公立医疗机构,原则上国有资本全部退出,鼓励境内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对于申请创办民营医疗机构,该办法还给予优惠条件: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申请成为当地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设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城建建设规划,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有关费用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优惠政策。
医疗市场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政策一出台,各方民间资本就像潮水般进入医疗产业。2004年上半年至今,温州市已审、报批了8家民营医院,医院总投资额超5亿元,是前15年投资总额的两倍多。
医院风险指数有多高?
民营医院凭什么生存和发展?是不是办个医院就能赚钱?温州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称,民营医院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从投资角度看,民营医院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成本、回报慢的行业。投资民营医院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民营医院的成本相对较高,人才、医疗设备都是需要大量成本支持的因素;其次,投资民营医院还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以及承担医疗事故的风险。有资料显示,今年8月底,银监会将医院与电力、交通、公共事业、学校并列为“新五大风险行业”。
温州康宁精神康复医院是温州创办较早的一家民营医院,这家医院的经历成为民营医院生存状况的一个案例。1993年,康宁医院创办人、现任院长管伟立与两个朋友合股筹建创办了这所占地2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医院。现在,康宁已经成长为温州市最大的民营医院、首批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医疗服务面已突破温州的地域界限,开始辐射浙南、福建的邻近地区。然而管伟立坦言,创办民营医院不是开张就能赚钱的,他第一年开张就亏了60多万元。据透露,在创办医院时,股东们就下了决心10至15年不分红,计划搞三个五年建设,第一个五年搞投资,第二个五年打基础,第三个五年搞发展。如今门诊量比创办时增加了3倍多,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转变。
“我市的民营医院起步早,规模小,基本以专科为主,与杭州宁波等地的医疗市场相比,缺少大的、档次高的专科医院,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温州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会达到一个高峰。”温州市卫生局医政处负责人这样给温州的民营医院做了总结。
记者思考:谁给医院治病?
常言道:能医不自医,能卜不自卜。那么,如果医院“生病”了,谁来当医生呢?
其实现在的医院“病”也不少。以鹿城区的医院为例。表面上,鹿城区集中了温州主要的医疗卫生资源,卫生资源处于超饱和状态,但实际上鹿城区卫生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区其他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于其他城市的卫生事业。第二,鹿城区门诊病人的流向极不合理,乡镇街道卫生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门诊病人的占有率极低,门诊病人基本流向大医院。第三,小医院没有人才、没有用房、没有资金,国有资产很难盘活起来。
如今,医疗市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把自己交给市场,交给竞争,也许对医院和病人来讲都是件好事。毕竟,现在的社会和病人对医院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则加快了医院市场化的进程,让医院本身和医院与医院之间都充满了竞争的味道。
但是,光有竞争还远远不够,因为不是所有的医院只有注入了民营资本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也不是所有民营资本注入民营医院都铁定能发财。医院首先是个承担救死扶伤的神圣机构。对每个医院而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坚守自己的职责是首要问题,靠广告,靠降价,靠游医,甚至靠等待,这些都是短命的。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医院逐步趋向高度市场化。既然已经市场化了,那么就必须遵守市场化的游戏规则,除了继续承担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外,医院也是一个经营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不仅原来陈旧的管理模式要变,而且要从制度上进行深度的变化,加强服务意识。医院的口碑靠的是方方面面的质量,口碑有了,品牌就出来了,品牌出来了才能推动医院不断发展。
希望民营资本向医疗市场的注入能起到“处方药”的作用。
谁是投资者?
改制前的水心街道卫生院,原有经营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只有几个工作人员。2002年引入民营资本1000多万元,目前,该卫生院经营面积逾3000平方米,日门诊量近100人次,一年业务收入1000多万元。
该院的投资者孙辉云是上海人,其妻子是温州人,孙原来是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生。1995年,孙辉云来到温州,创办了鞋厂,但是他的医生情结并没有中断。后来孙辉云陆续被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分院、温州医院医疗服务中心、温州华康医院、乐清仁济医院聘为负责人。孙辉云说,参与社区医院的经营是他多年的夙愿,他当医生当了30年,很早就瞄准社区卫生院,因为社区医院不仅承担国家预防保健等任务,还方便市民24小时就诊和就近就诊。他认为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医院也要考虑赢利问题,但它更多的是服务,只有服务好了才能取得市民的信任,才会有发展。据悉,水心街道卫生院改制后,多次组织义诊,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设立健康咨询点,受到居民欢迎。此外,引入民营资本的水心街道卫生院比原来的卫生院有了更多的便利:只要患者一个电话或捎口信,医生就会上门为患者服务,有的患者想住社区医院或留院观察,只须交几百元,不用排队等候,护士即领病人直接进病房。
据了解,扮演涌入温州医疗市场民营资本的角色,大多是民营企业家、归国华侨以及手头资金雄厚的个人或像孙辉云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温州市第一家民营医院出现在1989年,是一位归国华侨创办的伤骨科医院,规模甚小。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建院的温州民营医院陆续增多:1992年1所、1993年12所、1994年1所、1995年2所、1998年建院的有2所。现在温州市民营医院的数量达到24所,大部分集中在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