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24元的《大栅栏》只卖6元;《四库全书》、《三言两拍》2~4折廉价出售……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低廉的书,正通过杭州的部分宾馆、特价书店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这些书为什么这么便宜?连日来,记者对这一怪现象进行了追踪调查。 一、现象
特价书错误百出
杭州体育场路西段,集中分布着3家特价书店,其中有两家高挂着“特价书超市”的门牌,门面较小,四面墙都被高高的书架占据,上面分别贴着“10元3本”、“5元一本”等标签。武侠、文学、古典名著等各类书籍堆满了小小的店堂。店内,20多个人挤在狭小的走道间翻阅各种廉价书,人气颇旺。
在一个卖5元书的书架上,有一套《金庸著作集》,记者随手抽了一本《碧血剑(上)》,书内有将“荼毒”印成了“茶毒”的错别字不说,纸张和印刷质量都明显低劣。著作集的每一本书内页都印有一段文字:“为了……打击盗版……只需揭开……激光电码防伪标徽,拨打电话……即可辨明本书的真伪。”但是,记者翻来翻去,还是没找到“激光电码防伪标徽”。
另一家特价书超市与这家仅隔了一个店面。世界名著《苔丝》仅售5元,就是这本标明了“绝对正版”的书,无论纸张还是印刷质量等都很差,字体小错别字多不说,有的语句甚至逻辑混乱,叫人看不明白,甚至翻完了整本书,记者也没有在这本“正版”书上看到书号。
文二路的图书大厦对面也有一家特价书超市,里面的情形与体育场路上那几家大同小异。最靠近门口的架子上有很多中国古代名著,记者拿起一本打5折的《国语》问老板:“这书是正版的吗?”老板尴尬地笑了笑。记者翻开《大栅栏》一书,只见每隔几页就可看到近乎荒唐的文字或印刷错误。就在前几页,主人公罗吟秋就“几易其名”,成了“萝吟秋”、“罗岭秋”,甚至是“罗岭禾”。再问店主,他承认,有些书的印刷质量等“不是很好”。
回到报社,记者分别对几本购买的书进行鉴别。以《大栅栏》为例,记者联系上了中国电影出版社的许先生,对方称,他们的出版物都会经过多次校对,不可能会在文内出现多处人名错误。他说去年出版的《大栅栏》数量为3万册,批发价不会低于5.5折(13.2元)。许先生认为,花5元钱就能买到的这本书肯定是盗版的。
二、内幕
盗版书是如何出生的 通过各种关系,记者联系上了一位多年经营图书的业内人士张先生,尽管他现在在省内一家大印刷厂工作,但对浙江的盗版情况比较熟悉。他认为,按照质量好坏,盗版书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来源:家庭作坊。这些质量最低劣、市场普及率最高的书大部分来自河南、河北一些家庭小作坊。盗版人根据书市的销售情况,选择图书交付印刷——两三个人加一台影印机、一台印刷机就能完成整个工作,这些书往往质量较差。
第二来源:正规印刷厂。一些表面看来质量不错的书也可能是盗版的。这些书一般都由较大的印刷厂承印。因为拥有合法的资质、证照及技术力量,他们的编排、制版、校对、上油上色都比较正规,和正版图书几乎没有差别。杭州某印刷厂负责技术的金主管也证实,部分正规厂家也会承接一些不法印刷,但以江西南昌、上饶一带较为集中。
第三来源:同版印刷。出版社在编排好书页后,就会拿样版到印刷厂印刷。当承接这项工作的印刷厂发现该书的市场销售良好时,就会在出版社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样版偷偷拿出重新印刷。
三、真相
特价书店的暴利链条 盗版书的成本极其低廉,它不需要支付任何编著费用,更不需要申请刊号,使用相对劣质及粗糙的纸张让盗版的利润空间更加巨大。
杭州某印刷厂金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计算,真正花在印刷上的费用大概就是一个印张(32页)0.2~0.4元,一本320页(十个印张)的平装书印刷成本在2~4元之间。运输、人工等费用平摊到每本书,也不会超过3元。以著名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例,大32开,95页(3.5印张),盗版成本价大约为1.5~2元。而杭州的各个特价书店,该书的销售价格在5~8元之间。
盗版书不需要从发行到上市的相关环节,从印刷到出售整个链条中,他们更加简单、便捷。印刷、运输、中间人、经销商等各个环节随着交易延伸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就是利益分配。正是由于盗版书存在惊人的高额利润,使得不法分子以身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