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浙大学生论文获国际最佳
www.zjol.com.cn  2004年11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大学一年一度面向全校博士生(Doctor)、硕士生(Master)、本科生(Bach-elor)的科技文化盛会———DMB(登攀)节本月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中。记者获悉,今年浙大有两位学生的论文喜获国际最佳论文。

  多营造“学科部落”

  新闻回放

  此前在英国召开的第39届国际大学电力工程学术会议上,浙大博士研究生邹振宇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应用向量场规范形研究统一潮流控制器中多控制功能的交互影响”的论文,获得“最佳科学论文奖”。国际大学电力工程学术会议(UP-EC)是国际电力工程领域最重要的大型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会议与会代表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每届会议宣读论文数量一般在250篇左右,被EI.INSPEC全文收录。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大学电力工程学术会议上获得此项奖励。

  导师专访
  长江学者、浙大特聘教授曹一家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论文的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于当前困惑世界的电网控制器问题。像2003年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大电网瘫痪事故就与传统控制方法的缺陷有关。

  目前世界上正式投运的统一潮流控制器装置仅有美国制造的两台,中国的科学家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中国电力发展的要求,而浙江大学在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上的学科强势使得这一研究有很好的基础。

  他从2001年受聘到浙江大学,已形成了20余人的研究队伍。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对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我们搞研究,不能只奔着诺奖,像我从事的这领域是应用学科,而非基础研究,大概再努力也评不上诺奖的(笑),但我始终认为,大学阶段对一位青年学生做学问、搞科研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时光。20多岁是一个人创造能力最强的年纪。研究要切合实际,尤其是以前沿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当导师的责任重大。我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首先导师要以创新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眼光帮助学生立足科研前沿,选好研究课题。我是在英国读博士后的,我发现,国外很多科学家都是数十年始终追踪一个课题,从他大学读硕士、博士起,找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一直可持续性地研究下去,试想如果一个40多岁的青年学者能坚持20多年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同一舞台上,那他所储备和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在听说有的研究生把导师当作“老板”,读研说成“为老板打工”,我以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过程,教学相长,导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的方式,构建生态良好的创新性“学科群落”这一科研大平台。

  创新总在意外中

  新闻回放

  今年浙大另一位博士生———材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吉晓华,在第23届国际热电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水热法合成新型热电Bi2Te3化合物纳米管和纳米囊”,被认为有可能开拓一个高性能热电材料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向,同样获得大会颁发的“最佳科学论文奖”,这是国际热电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最重要的大型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会议宣读论文数一般200篇左右,被SCI全文收录,每届评选一个“最佳科学论文奖”,这也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该项奖励。

  导师专访

  吉晓华的导师是赵新兵教授,刚刚出差回来的赵教授谈起获奖学生来,言谈中止不住自豪之色。他告诉记者,这位学生的研究成果是一个“意外之喜”。他每年带10多位研究生,根据所在材料系实施10多年的惯例,每年招研究生时,系里采取的都是学生自由选择导师的做法,每位导师列出自己在研究的课题,一般一个题目招一个研究生,如果导师有多个课题,可以多列出不同研究方向,供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来选择。
  当初,吉晓华是跨学科报考的,他硕士毕业于内地另一高校,硕士论文虽研究的也是材料科学方向,但和现在导师从事的学科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他现在进入的研究课题其实是导师从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中的重大课题的一部分,在吉晓华之前,别的几位研究生也从事过这领域的研究,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合成课题所需要的一种新材料。而吉晓华另辟蹊径,采取了一种前人没有采取的化学办法终于合成出了新材料,然而这材料并不是课题原设想的材料,却比原设想的材料更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说这是一个“意外之喜”。赵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创新常常在意外之中产生,虽然很多科研的意外在学术上并没有多大价值,但身为研究者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热情和兴趣,100%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不可否认,现在有的学生考研的目的只是为了延缓就业,或是为了换一个工作,对学术研究没有热情,也没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生自己也经常碰到。

  他觉得,现在国家研究生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研究生除了学术性培养,还有应用性培养模式,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但他身为导师,也在积极创造学生更快成长的平台,像他已连续3年派学生参加这专业的国际最权威会议,每次都让学生大会宣读论文,鼓励学生多走上国际舞台开拓研究的眼界。而他最看重的研究生首先就应该是研究的热情是积极、主动的,像吉晓华的特点是比较有主见,有想法,又善于听从周围团队的意见,把握住了科研中的意外机遇,学有所得。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