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省东阳籍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被评为2004“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此之前,潘建伟已获得今年欧洲的多项科学大奖。这位全身几乎被各种荣誉光环笼罩的34岁的科学家说:“我并不看重个人荣誉和奖项,我只想为科学进步做些什么。”
“瞬间移动”实验成功
在著名科幻小说《星际旅行》中,人们可以在某一地点突然消失,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种“瞬间移动”的本领,在很多人看来真的只是一个幻想。
而潘建伟所研究的,正是这样充满神奇的科学课题。今年7月1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发表了潘建伟等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获得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对这一重大研究与实验成果,《自然》杂志称赞说:“尽管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非常困难,但是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的实验方法将在量子计算和网络化的量子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
中学开始写物理论文 潘建伟1970年3月出生在东阳,父母亲都是中学教师。潘建伟4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给他讲太阳、月亮的故事,听完后,潘建伟突然问妈妈:“你不是说我们离太阳越近越感到热,可是那次我们爬山,到山顶,你说我们离太阳更近了,但是我为什么感觉更冷呢?”母亲被问得哑口无言。
潘建伟在东阳中学上高中时,最喜欢的课目是数学和物理。当他读了爱因斯坦文集后,不由自主地迷上了,开始写物理小论文。高中毕业,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他都没选择,一定要自己考试入学。他说:“我希望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他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瞬间移动”的人 玛丽·居里奖、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德国自然基金委尼托奖,今年,潘建伟在欧洲已连续得了三个科学大奖,这些奖都缘于他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杰出贡献。
而在现实生活中,潘建伟也像一个“瞬间移动”的人,经常见不到踪影。一年中,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其他地方奔波,而另一半时间在国外调研考察,就连他的研究生也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与他联络,外加每天一次越洋电话。就在2004“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揭晓的当天,潘建伟还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进行量子信息储存的研究工作。
很多专家和网友预言潘建伟一定能得诺贝尔奖,而潘建伟说,我对得奖不感兴趣。
人的瞬间传输不是幻想
在学术研究上,潘建伟已经实现了“五个首次“:首次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展望量子物理的未来,他说:“随着现代量子物理研究的不断进展,科学家已能够成功地发送光子和原子,目前,正对更大的物体和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传输研究。也许在某个世纪,真的能够传输人类本身,就像《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