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曙光就在一步之外
www.zjol.com.cn
2004年11月2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中科院首席科学家认为基因作物符合国家利益 ■著名学者陈章良赞许浙江转基因水稻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成本逐年上升 ■农业科学家是时代英雄 首席科学家想到浙江稻田走走
2004年已近岁尾,黄大年对即将到来的2005年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和众多科学家一样,希望迎来转基因稻米产业化的曙光。黄大年说,现在国务院与农业部很大一批官员都是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他们了解转基因研究的价值。
著名生命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陈章良说,在耗资百亿的国家“863”计划中,生物技术排在首位,国家在开发转基因方面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他对浙江在转基因水稻领域研究成果表示肯定。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薛达元博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并不否定对转基因的研究,只是强调要加强风险研究,“研究转基因的国家经费要用亿元来做单位,而研究转基因可能带来风险的经费只有几百万元。”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季焜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认为,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符合国家利益。“假设转基因棉花和水稻同时商业化,在增加的总福利中,除46%归生产者(农民)外,国内大米消费者、纺织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食品加工业和贸易部门、国外的消费者都将从中获益。”黄季焜还指出:推迟产业化的政策成本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浙江转基因稻米产业化发展是推动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重要进程。
黄季焜说,中国转基因技术目前在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或许二三十年后,会成为中国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在过去3年里,产业性试验较多的是福建、湖北,浙江在转基因杂交水稻抗草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关注,我也希望来浙江走走,这种水稻实现产业化,很适合农民增收,可以克服农村劳力紧张问题。” 专家眼中的转基因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并没有像其他一些伟大发现一样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它的安全性从一开始便受到广泛争论。美国阵营的支持者欢呼生物技术带给人类充足粮食和新型抗病虫策略,欧洲反对者却高喊着一个可怕的名字——恶魔食品。
对此,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态学博士樊龙江(樊龙江与浙江大学博导周雪平都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论与事实》一书的作者),他总结出两大争论派别的焦点。
正方:转基因——对大自然绿色和平的贡献
美国科学家认为,1996年以来,北美由于采用转基因作物已经使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减少了450万升,经过基因改良的大豆和棉花所使用的除草剂或杀虫剂分别减少了20%和80%。
农民通常使用长效的残留性除草剂,这种除草剂会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库中。但经过遗传工程改良的BT玉米已能天然阻止杂草生长,不需使用除草剂,还有经过改良具备抗虫性的玉米会减少一种由真菌侵入引发的毒素污染,其中一种真菌霉素——黄曲霉毒素B1,就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
反方:转基因——使大自然遭遇各种厄运
欧洲科学家认为,转基因使生物失去了安全感,使生物物种在减少,失去多样化,使很多适应了转基因产品的害虫变成无敌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他们认为,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依赖于物种多样性,19世纪爱尔兰人的主食是马铃薯,到处都种着同一种马铃薯,结果一场病害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一下子饿死了100多万人,同样的病害也袭击了南美地区,可那里种的马铃薯品种多达46个,只有少数品种遭受到病害,使这地区的人免受饥荒。 转还是不转 本报记者五问樊龙江博士
一问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
答:中国法律只要求部分转基因产品做出标识,还有很多加工食品所使用的转基因原料,都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可以登陆“绿色食品安全行动网”阅览有关网页,或加入“消费者网络”,根据绿色和平组织最近出版的《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选购食品。
二问转基因食品对儿童的影响
答:婴幼儿是高风险人群。婴幼儿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食品更为敏感,最好不要食用。
三问转基因大豆色拉油
答:现在市场上的大豆色拉油大多打上了转基因标识,消费者不想吃的话可以用其他食用油代替,如花生油、橄榄油、葵花油等。也可以选玉米油,但目前玉米油只是针对最初的非转基因承诺。
四问孕妇是否应回避转基因食品
答:人类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到底有什么负面影响,到现在还无从完全得知,孕妇最好还是少吃。
五问转基因食品与生态
答:有机食品营养全面,没有化肥及农药残留,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能维持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丰富生物的多样性,这些都与转基因食品正好相反,但有机食品必须经过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记者观点 农业科学家是时代英雄
美国前总统卡特这样评价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可以信赖,它不是我们的敌人,但饥饿却是。
转基因作物将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将使食物更便宜和更富有营养,这点已是不容置疑。
中国具有世界人口的1/4,其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农业的要求尤为迫切。我们承担不起因拒绝生物技术而造成的代价,我们需要更多抗病、抗虫的作物,我们需要发展更佳的土壤耕作方式、化肥施用方法和作物轮作系统,来创造富含最活跃最有益菌种的健康土壤。
技术的产生并不能马上受到人们欢迎,特别是当它第一次被应用时。农业技术也有负面影响,怎样才能使其变得更好,需要我们的才智。我们的农业科学家不断改良农作物,努力让粮食的增长快于人口增长,他们是时代的真英雄。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张明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