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为西湖累出了“山区老农病”
www.zjol.com.cn  2004年11月2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image

  【核心提示】从2001年起,杭州西湖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面貌出现在游人面前——西湖南线景区开放、西湖西线杨公堤改造、新湖滨景区迎客,再到今年“十一”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撩开红盖头。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有个人的功劳人们不能忘记,他就是杭州西湖名胜区(前身为杭州市园文局)党委书记张建庭。

  张建庭出生在西湖边的清波门,从小就爱拿起画笔画下眼中西湖的点点滴滴。直到参加工作后二十余年来,西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也都被他画进了自己梦中的西湖蓝图。

  
  【个人档案】
  张建庭,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1957年出生,生于西湖,长于西湖,风景园林规划专业毕业。
  曾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现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具体负责人。
  
  园林工出身:为西湖服务了25年

  今年48岁的张建庭从事园林工作已有25个年头了。从最初的一个普通园林工人到现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具体负责人。这25年来,他做的每件事几乎都和西湖有关。

  不少共事过的人都知道,“工作不过夜”是张建庭为自己定下的工作制度。张建庭经常是白天跑工地,晚上批阅文件、处理日常事务。就连杭州市副市长项勤都说:“不管多迟,我只要路过园文局,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的。我只要进去,总有人还在工作。而那个人又总是张建庭。”
  
  大胆探索:谏言西湖南线整治

  2001年下半年,张建庭担任西湖名胜区(市园文局)主要领导。他放弃了原本可以过的安稳日子,开始了大胆探索。

  当时西湖南线一带,许多杂乱无章的住宅和风格各异的宾馆,以一道道围墙,挡住了西湖,占据着本该属于广大游客的公共资源,而且南线的几个公园也被围得严严实实,互不关联,游人至此往往只能惆怅而归。

  在杭州市委常委会讨论西湖西进的可行性规划时,张建庭提出了整治南线景区的资源、树立南线景区建设“一盘棋”的要求:将西湖南线景区打造成一条前后贯通的文化廊道和景观廊道,实现还湖于民、还绿于民的夙愿。

  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规划设计,一个投资两个多亿、总占地面积50公顷、景观带长达3.5公里的实事工程由此应运而生。

  南线景区整合工程的成功,促使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施更为艰巨的西湖“三大景区”(湖西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
  
  耐心细致:半夜还在农家做工作

  在去年年初,“西湖西进”拆迁工作最艰苦的几个月里,张建庭与工作人员一起连续数十天对拆迁户比较集中的茅家埠、金沙港等村的村民进行挨家挨户的走访,亲自做思想工作。有时候,经常深夜12点还在农民家里和他们交流谈心。

  也许是他的诚恳感动了大家,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许多村民纷纷表示愿意拆迁整治,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拆迁工作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杨公堤景区为例,共拆迁住户933户,单位125户,拆除建筑总面积达27.67万平方米。而这一成果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在杭州的拆迁史上也算得上是个奇迹了。
  
  身先士卒:盛夏与民工同吃同住

  去年七八月,正当西湖综合保护“三大工程”进行冲刺阶段时,杭城遇上了五十年来罕见的高温天气,施工现场的地面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一些民工表示不愿再干了,准备卷起铺盖回家。可是张建庭仍然每天坚持巡查,顶烈日冒酷暑,大汗淋漓地在施工现场来回奔波。他用实际行动感动在场的每位建设者。

  为保证进度和质量,张建庭都是干在工地、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3、4个小时。当时,曲院酒文化景区是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程进展缓慢,离10月1日开放只有100天的时候,尚有大量的土方开挖、建筑、陈设工作未铺开,有的甚至还未开工。张建庭干脆抱着铺盖直接住进了工地,现场指挥。就连日常文件也让人直接送到工地指挥部处理批阅,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1、2点钟。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一丝一毫的小细节张建庭都不会放过,他还特别注重景观的整体效果。有一次,施工人员按设计方案在湖西金沙港景区建造一座景观桥,桥体本身很美观,但因为附近标高临时变动,该桥快建成时发现桥面离水面太高,与周围景观不相协调。虽然拆建工作十分繁琐,但为了确保景观效果,张建庭在有可能耽误工期的情况下,还是两个字“重建”。
  
  硕果累累:湖西保护工程获殊荣

  2004年6月11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了令所有杭州人都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消息: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与“神舟五号发射塔”、“上海卢浦大桥”等其他9项工程一起,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工程的获奖评语是“中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

  这也是杭州市首次获得此项殊荣。回首工程建设的日日夜夜,张建庭感慨万千:“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使命。作为西湖水哺育成长的一代人,既然历史赋予了我保护西湖、建设西湖、管理西湖的光荣使命,不管多累多难,我都责无旁贷。”
  
  积劳成疾:医生说他得了老农病

  现在,每隔一两天,张建庭就要往医院跑。连续经历了500多天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艰苦拼搏之后,无论是他的颈椎还是牙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

  一个多月前,实在没办法再拖的情况下,张建庭去医院看了牙。因为拖延了治疗的最好时机,他的牙齿由最开始的牙痛发展到了严重化脓,炎症甚至还影响到牙龈和边上的皮肤黏膜,拔除病牙时,流出来的脓水装了满满一大碗。为他治疗牙病的医生惊叹不已:“你这病是山区老农民的病,一般只有在缺乏医疗条件或交通不便耽误治疗才会产生的。”

  由于工作耽误治疗时机的不仅仅是张建庭的牙齿,还有他的颈椎。医生甚至曾告诫他,严重的颈椎病再下去还会直接影响到大脑。同一单位的不少同事说,有两三个月他们都是看着领导脖子上挂着牵引器来上班的。

  对于自己的病,张建庭只是淡淡地一笑:“每个人都会生病,我这点病也是正常的。”
  
  关于家庭:不愿多说什么

  提到家里的情况,张建庭就不像做工作那样“顺溜”了:“家里么……都挺支持我的,也没什么特别。”

  只有在单位同事的口中,我们才陆陆续续地听到了一些有关他家里的“小事儿”:平时在家时间就比较少的他,有一次难得和妻子吃完饭去散步,走到西湖边忽然看见有什么地方不对,就马上打电话到单位讨论起公事来,把妻子“晾”到了一边。还有一次,都已经半夜了,他刚要睡觉,可心里想起了件事儿,想着想着觉也不睡了就直接到单位去了……

  采访到最后,张建庭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三年下来,我们没有留下历史遗憾的事情,没有一个建筑在西湖边留下一个败笔,没有!”

  或许现在,每天行走在西湖边的张建庭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自己的作品,但他明白,西湖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而这,也是他最大的欣慰。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吴乐乐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