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不负西湖好山水
www.zjol.com.cn  2004年11月2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小时候,张建庭的家就住在西湖边的清波门。爱画画的他总是在放学后悄悄地溜到西湖边,湖边的垂柳、湖中的小木船、苏堤的六吊桥……他总也画不够。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长大后他的工作还是“画”西湖。这一“画”,就画了20多年,而且,还与同伴们“画”出了一幅令世人惊艳的传世之作。
    
  画外音:“在西湖边,一草一木我都要管!”
  ——张建庭
  
  11月4日下午,秋日的西湖天水一色,犹如一幅婉约精致的山水画。杨公堤北端旁的一块空地上,一座别致的坡屋顶小木屋已经搭建得差不多了,这是杨公堤上正在新建的厕所。张建庭悄然来到了工地上。“路过这里,顺便来看看。”笑着和工地的负责人打了一个招呼后,张建庭转进了小木屋。“你看,窗子照我们上次的方案改了改,看上去要有味道多了吧?你不要把它看作是一座厕所,建在杨公堤上,就是这里的一处风景!”一边说,他一边接着“挑刺”:污水管道一定要接好,千万不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木屋内壁不能用瓷砖,要用原木;四周都是竹丛,木屋前不妨也栽些竹子,这样才显得野趣天成……“差不多时我再来看一看。”临走,他又扔下一句话。
  
  “真是的,不就一座厕所吗,都看了几次了!”一旁一个正在施工的小伙子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不料,这句抱怨被张建庭“逮”了个正着,他转身哈哈一笑:“不要说是一座厕所,在西湖边,一草一木我都要管!”
  
  环湖绿地动迁建设工程处副主任张珏对张建庭的这句话可谓记忆深刻。“别看我们局长人高马大的,工程上的事管得可细了。他老是对我们说,西湖属于杭州人,属于所有来杭州的游客。建设西湖要以人为本,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西湖,才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出发点。还湖于民,真不是挂在嘴上说说的。”张珏说,张建庭在景区巡查时喜欢穿布鞋,因为这样,走在游步道上,才知道游客的脚感舒不舒服。去年8月的一天正午,张珏被张建庭的一个电话叫到了正在修建的盖叫天故居附近的一座拱桥上。“我去开会刚好路过这里。你看,这座桥是斜坡,游客走在上面有些吃力,如果改成‘搓板路’就会好多了。我们要多为游客想一想,怎样才能给游客带来最大的便利。”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张建庭在拱桥上走了两个来回。
  
  事实上,在过去的数百个日夜里,参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早就领教了他的不留情面,在他们眼里,张建庭的细心甚至到了“挑剔”的程度:
  
  在一次例行检查时,他发现湖西浴鹄湾景区一座亭子的台阶连接处有条细小的裂缝,显然是施工人员为赶工期造成的,虽然不仔细看,几乎就看不出来,他还是毫不留情地要求施工单位进行修改;
  
  还有一次,施工人员按照设计方案在湖西金沙港景区建一座景观桥,因为附近标高临时变动,结果到快建成时才发现桥面离水面太高,看上去有些不协调。怎么办?如果这时推倒重建,很有可能会影响工期。张建庭赶到现场看了后,嘴里嘣出了两个字:“重建!”
  
  ……
  
  “一幢建筑、一座桥、一个园林小品,单独看,可能都很精致,很漂亮。可这是西湖。西湖边哪里多了一座亭子、哪里添了一个碑,有多少人在关注啊,我们更是一个细节也不能放过。”每每有人抱怨张建庭的“挑剔”,他总是这样明确地解释。
  
  画外音:“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新意。”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要当好西湖的“家”,仅仅从“小处着手”显然是不够的。这一点,3年前张建庭走马上任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上任没几天,他就遇上了第一个严峻的考验——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由此掀开了持续至今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序幕。
  
  2001年9月6日,杭州市委常委会在讨论西湖西进可行性规划时,提出了整合南线景区资源、树立南线景区建设“一盘棋”的要求。
  
  会后,张建庭特地绕到南山路上去逛了一圈:沿着南山路,没走几步路就是一道围墙,杂乱无章的住宅和风格各异的宾馆参差交错,柳浪闻莺等几个沿湖公园也被围了个严严实实。如果把这一带的围墙都拆了,公园也全部开放,把南山路变成一条“看得见风景”的景观廊道,这不是真正实现“还湖于民,还绿于民”了吗?这个大胆的设想让张建庭兴奋不已。连夜,他赶到了杭州园林设计院。
  
  几天后,一个关于南线整合的初步设想方案就呈在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案头。“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新意。”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批示让张建庭吃了颗定心丸。就这样,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正式开始了周密而科学的规划设计,经过反复酝酿,多方论证,一个投资两个多亿,总占地面积50公顷,景观带长达10华里的民心工程由此应运而生。
  
  画外音:“不管多迟,我只要路过园文局,办公楼里的灯总是亮着的。”
  ——杭州市副市长项勤
  
  2002年2月的杭城,春寒料峭。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动工了。要把南线打通,涉及到沿线省市数十家单位和400多户住户的搬迁,这样的搬迁难度可想而知;包括“柳浪闻莺”在内的四家局属公园都将取消门票,园文局“革了自己的命”,且不说每年损失的上千万门票收入,那一百多名面临转岗的工作人员会怎么想?
  
  果然,系统里有一些人想不通了:放着好好的安耽日子不过,何苦要跟自己过不去?有个别在景点售票的员工想到以后要干“日晒雨淋”的景区管理工作,更是坐不住了,直接找到了张建庭。张建庭给大家细细算了一笔账:门票收入没了,可游客比原先多了,景区内的消费肯定会高出好多。再说,杭州吸引的游客多了,不是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多的收益吗?“城市的综合效益好了,西湖的保护管理才有物质保障。我们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些。”
  
  事实上,和随后的西湖三大景区及北山街的改造相比,南线的工程量是最小的,但这场掀开了新西湖历史的工程的确让张建庭“如履薄冰”。“责任太重大了。说实在的,那段时间没有一天睡个囫囵觉的,整天泡在工地上,深怕有什么闪失。”两年后,回想起那段日子,张建庭还是记忆犹新。
  
  2002年7月,杭城酷暑难耐。南线整合工程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张建庭干脆卷起铺盖住进了工地现场办公。这一住,就住了近三个月;这一住,也住成了“习惯”:在三大景区及北山街的改造工程中,每到关键时刻,工地就成了他的家。
  
  连日的劳累加上休息不好,张建庭的牙病发了,疼得他一吃东西就直吸冷气。揣着止痛片,他一声没吭,继续泡在工地上。今年春节过后,他终于抽空上了一趟医院。“你这是山村老农民的病,通常是缺乏医疗条件或者交通不便耽搁治疗才会变成这样的。你怎么会拖到现在才来看?!”为他看病的医院院长惊呆了。
  
  作为名胜区的主任,每天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要处理。白天跑工地,处理日常事务就只能放在了晚上。南线工程刚开始时,连续几天,局里的工作会议常常一开就开到深夜。分管名胜区工作的副市长项勤在一次会议上说:“不管多迟,我只要路过园文局,办公楼里的灯总是亮着的。我只要进去,总还有人在工作。”
  
  2002年10月1日,时隔220天,南山路终于撤去了兰色护栏。这一天,南山路迎来了它第一批客人——拆迁户的代表们。“真当漂亮!简直认不出来这是我原先住的地方了!现在想想,当时我早就该搬了!”张大伯,当年指名道姓要和张建庭当面谈判的“搬迁户”,看了后连声说“值”。听到这一切,张建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南线景区整合工程的成功,促使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施更为艰巨的西湖“三大景区”建设工程和北山街改造工程。2003年10月1日,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如期开放;今年10月1日,改造后的北山街和西湖其他15景重新亮相。
  
  千年西湖如凤凰涅磐焕发了新生。去年10月1日,当“三大景区”如期开放之际,张建庭来到了苦心打造的杨公堤景区。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如诗如画般的景致,回首一年来300多个日日夜夜,他感慨:“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使命。既然历史赋予了我保护西湖、建设西湖、管理西湖的使命,再苦再累,我责无旁贷。”
  
  画外音:“作为一项生态修复工程,你们也是在创造崭新的历史。”
  ——国际美学学会会长阿诺德·伯利恩特教授
  
  西湖变了,新西湖令世人惊艳。
  
  今年6月,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与“神州五号发射塔”等其他9项工程一起,作为“中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新西湖美得让我们认不出来了!”老杭州说。“杭州人好福气,在城里就能看得见这样的好风景!”千里迢迢赶来的游客说。
  
  “作为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在这里,我发现了古老美和现代美的结合。你们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在创造崭新的历史。”国际美学学会会长阿诺德·伯利恩特教授说。
  
  “西湖无疑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说。
  
  听到这些,张建庭总是淡然一笑:“西湖是杭州的骄傲,我除了管好,别无选择。”
    
  个人档案
    
  张建庭: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1957年出生

  1979年参加工作

  曾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杭州市新长征突击手”

  荣誉称号感言:既然历史赋予了我保护西湖、建设西湖、管理西湖的使命,再苦再累,我责无旁贷。

  愿望:让西湖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名湖。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陈欣 张伟刚 通讯员 陈炜 摄影 杨晓轩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