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西湖靓丽我心安
www.zjol.com.cn  2004年11月3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4年10月1日,西湖新15景正式开门纳客,“新西湖”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第三次隆重推出。
    经过为期3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更添神韵,“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更趋完善。
    西湖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动着一个人的心——他就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张建庭。
    
  事必躬亲的“园林专家”
    
  每隔几天,张建庭就得到医院换一次药——牙病已经困扰他一年多了。第一次到医院就诊时,医生惊讶地对他说:“你这个病只有缺医少药的山区老农才会得。”原来,张建庭因为一颗坏牙导致面颊内部发炎化脓,医生用穿刺术取出一小碗脓水来。
    这个工作、生活都在省城的领导干部,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张建庭笑笑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既要争分夺秒,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操心的事太多了,我天天在工地上,哪有工夫跑医院?有点痛就忍忍,牙齿算我奉献了!”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干部都知道,只要有工程上马,就别想回家,因为“一把手”常常住在工地,一住还是好几天。张建庭白天开会、跑工地不算,晚上还拿着电筒一块块雕花石板、一座座亭台看过来,发现问题马上通知施工人员返工,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负责基建工作的干部张珏说:“领导拼命,我们做下属的还能不好好干吗?”张建庭不仅仅是“拼命三郎”,更是个地道的行家。2003年8月,杨公堤景区建设进入倒计时,可杨公堤北端入口的三角花坛作为湖西景区的门面,其设计方案虽经多次论证,却一直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张建庭索性自己画起了效果图——根据湖西景区山水相绕的特色,用流水和观叶植物配置大型假山园林造景。这一方案实施后,得到了各方人士的好评。

  首开“茶楼问计”
    
  西湖是人民的,有关西湖的建设都为世人关注,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
    1999年,北山街西博会纪念木桥是否重建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还在市园文局规划处工作的张建庭向领导建议将改建方案向广大市民公示,并听取各方专家意见,集思广益确定最后的改建方案。于是,方案被陈列在湖滨的“湖畔居”茶楼里,供市民点评。这一公开透明的做法得到了市民广泛赞誉。有媒体把这一做法诗意地称为“茶楼问计”。
    如今,凡是牵动杭城民生的市政大项目,政府机关都会将项目规划方案公之于众,接受市民和专家的检验,增加了决策的开放性和科学性。有些新建工程项目甚至直接来自群众的建议,今年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的恢复重建,就是杭州市民的建议。
    张建庭说:“关于西湖的一切工作,是永远离不开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的。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新方法。”
    
  当天事当天毕
    
  张建庭有个“当天事当天毕”的脾气,常常在深更半夜叫醒属下布置任务。而如果有事,干部们也可以在半夜里去找张建庭。
    今年国庆开放的西湖新15景背后就有一段故事:9月28日要出版新15景的地图,张建庭曾对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嘱咐负责此事的干部陈炜在9月25日一定要把样稿拿给他看。26日凌晨1点,陈炜终于拿到了最后定版的地图样稿,并赶到了张建庭家。刚刚到家的张建庭立即与他一起返回办公室。两人一直忙到早上4点,才把地图用的照片定下来。
    张建庭对部下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只要一发现有人出了纰漏,他当场就“开批”,从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刚接触我的人,会认为我过于严厉。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就能理解,我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张建庭坚信别人能够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张建庭手下的干部养成了严格自律、力争完美的工作作风。
    三年寒暑,千日奋斗。张建庭和名胜区千余名干部职工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2004年6月11日,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与“神州五号发射塔”、“上海卢浦大桥”等其他9项工程一起,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工程的获奖评语是“中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见习记者 戴睿云 本报记者 金波 通讯员 倪志华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