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你又来啦!快来看,我的兔子长得可好了!”患有眼疾的孙福青拉着温岭市松门镇民政助理员林春玲的手,就是不肯放。
“老孙,看到你能够养獭兔致富,我高兴啊,还有什么困难没有?”林春玲的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
“全靠你们这些好干部啊,没困难了,没困难了。”孙福青的妻子、腿部残疾的江秀玲连连摆着手。
当了23年的民政助理员,林春玲先后获得过60多项荣誉,但在他的心目中,群众对他的赞扬是最高的荣誉,而服务群众,尤其是为困难群体服务,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松门镇9万多人口中有3782位残疾人,每位残疾人的家林春玲都去过;450户特困户、144户困难户,还有数以百计复员军人、五保老人、军烈属等等,他们的名字林春玲都倒背如流,他们的居所,多次留下了林春玲的足迹。林春玲说:“基层的民政工作十分重要,党和政府把这副担子交给了我,我就得把它挑起来,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今年36岁的梁云兰一家5口有4人残疾。14岁那年,她因脑积水双目失明。在黑暗中生活了20多年的梁云兰多想重见蓝天碧海啊!一次,林春玲和镇领导一同去看望梁云兰一家,感动之余,小梁吐出了真心话:她的眼睛如果有钱治疗,可能会好转的。这句话林春玲记在了心里。在镇里的帮助下,梁云兰住进了市里的医院,但18000元的手术费没有着落。林春玲立即到松门的多家企业募集,把小梁的事情讲给企业主们听,不到一星期,手术费筹齐。经过精心治疗,梁云兰终于重见光明。那一刻,小梁激动万分,她叫着:“我看见了,看见了!”她看见的第一位亲人就是满眼泪水的林春玲。
那些不幸的家庭在林春玲的奉献中,重新有了温暖的阳光;那些不幸的人在林春玲的关怀下,重新树立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心。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林春玲自己却是个曾经肺结核穿孔、胃大出血并长年患支气管炎的病人……
有20多年民政助理员工作经历的林春玲可以说是松门镇“面子最大的一个人”,他一个人就为松门镇的民政事业募集了近200万元资金。靠着这些钱,松门镇办起了一流的敬老院,办起了第一家福利企业,建起了“老复退军人医疗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林春玲说:“不是我的面子大,而是全社会在呼唤扶贫助弱的社会公德,越来越多的人对民政事业倾注了他们的热心和爱心。”
笔者跟随林春玲到松门一家叫“享达”的流水线制造公司募集捐款。公司经理见到老林来了,二话没说就捐了几千元,并且告诉老林:“你是为群众办好事来了,我支持你,以后可要常来。”当然,林春玲也听过极少数人的嘲讽和挖苦。在筹建敬老院的过程中,一位企业主不愿意捐赠,还挖苦老林建不起敬老院。对于别人的不理解,林春玲说:“我们要靠事实来说话,敬老院建起来了,并且这些年来已经有60多位老人陆续住进来安度晚年。”
松门镇是温岭市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外来人口众多,将民政工作关注点从本镇的民政对象延伸到外来人口中,是林春玲近几年工作的新内容。外来人员遇到特殊困难,林春玲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来自宁海县岔路镇的娄某,曾因病躺倒在松门镇的公路边,群众发现后立即告知林春玲。老林赶到现场,发现娄某全身又脏又臭,除了五官之外,身上竟然没有看得清的地方。老林将他带到家里,亲手帮他洗干净身体,换上新衣服。经反复询问,得知他来自宁海,马上买了车票陪着他到宁海,并找到他的家属。
23年来,林春玲的足迹遍布松门镇的山山水水。大坑沙村的贫困户记得,是林春玲用扁担挑着救济粮来到山头,一户户送米送肉;朝阳村的残疾夫妻罗玉根、叶珍珠记得,是林春玲帮助他们进了福利企业,使他们建起了四层楼房;山里皇村的郭素连记得,她摔断了脊椎骨后,是林春玲帮助她募集了手术费,使她重新站了起来;幸福村的退伍军人陈华记得,他家的三层楼房被大火吞没后,仅过了三天,林春玲就给他送来了募集的上万元钱,使他重建家园;松东村、洞下村的6户特困户记得,是林春玲牵头的救助工程,使他们在台风前全部住进了新房;和80岁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女孩陈宛玲记得,林爷爷不但送来了救济款,还带给她温暖和快乐……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林春玲23年民政工作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