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市衢江区的廿里、大洲等乡镇,一提起在这两地担任过党委书记的卢和邦,干部群众都称其为“实干家”。而这位“实干家”已连续10多年被评为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市“十佳公务员”,荣记二等功;2001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又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实干是他的作风 卢和邦今年才41岁,可在乡镇已工作了23年。廿多个春秋,“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2000年1月,卢和邦调往大洲镇担任党委书记。一到大洲,他就发现环镇的一条机耕路车来车往扬起尘埃无数,居住在附近的群众和过往行人深受其苦。人大代表也提过修路的议案,但这条路一直没能修成。
上任第二天,卢和邦就带着问题下村调研:“修路到底难在何处?”经过走访,他找到了症结:一是修路资金缺口大,二是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卢和邦在干部大会上表态,路一定要修成。通过向上争取扶持资金,镇机关勒紧“裤带”过紧日子,筹到了修路资金。当年年底,环镇公路就动工兴建。公路长2.7公里,宽7至9米,总投资90多万元。路修好后,村民们争相放鞭炮庆贺。
大洲镇有6.5万亩竹山,由于路况差,运输不便,毛竹一直卖不出好价钱。特别是大洲镇至遂昌没通公路,随着两地经济往来的增加,道路的“瓶颈”制约愈发明显。2001年,卢和邦带领一班人筹措了300万元资金,在崇山峻岭中新修了7.5公里公路,把大洲和遂昌县连接了起来。通车后,遂昌县大量的山货和劳动力流往大洲镇,使集镇的商贸和毛竹加工业更加繁荣,毛竹每担比原来上涨了十来元。之后,在卢和邦的带领下,又修筑了通往横路、全旺等乡镇的1.9公里水泥路。短短三年时间,卢和邦凭着一种实干精神,克服资金短缺、工作面广量大的困难,修好了3条路。这几条路,被当地群众称做“爱民路”。
实效是他的追求
“抓工作不能摆花架子,老百姓要的是实效。”这是卢和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卢和邦干工作,件件讲实效,这没说的。但身为镇党委书记,要带出一支在工作中时时处处讲实效的队伍,并不容易。
管好镇干部队伍,从转变作风抓起。卢和邦每到一地,都扎扎实实地抓“聚心工程”,相继制定干部全程跟踪制、动态管理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来管理干部。干部全程跟踪制规定:下村工作时间每月不少于15天,走访农户时间不少于10天,每天至少走访5户农户,并要把走访的时间、内容、结果等一一记录在“工作日记”里,上交给镇里每月抽查,上墙公布。廿里镇有一干部在“工作日记”上写着某日下村抗旱,但上墙一公布,村里群众说那一天没有看到他,镇里按照制度处理了这名干部,并在会上通报批评,在干部中起了震撼作用。之后,再也没有发现干部违反制度“耍花枪”的情况。“聚心工程”既增强了镇干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群众的向心力。老百姓评价:“干部下村多了、为民服务更热心了。”
对工作干不出实效的村干部,卢和邦该挪的挪,该撤的撤,绝不手软。干部队伍抓好了,各项工作随之起色。卢和邦在大洲镇3年,每年的工业投入都达2000多万元,创该镇历史之最。
实在是他的本色
卢和邦干事唯实,效果求实,源于心之平实。
廿里镇干部杜卫荣介绍了这样一件事。
2003年2月,卢和邦从大洲镇调往廿里镇担任党委书记。到了7月,区里对乡镇上半年的工业投入指标进行考核,镇工办的一位统计员想给新书记“锦上添花”,就掺杂了一些“水分”在里面。经分管工业的镇领导审阅,这份报表上报到了区里。数字“好看”了,受到表扬的卢和邦脸色却“难看”了,对分管工业的镇领导和统计员进行了批评。他说,为了追求政绩而夸大数字,这是昧良心的事,做人要实在,实事求是,问心无愧。经历了这件事,工办统计员再也不敢掺杂“水分”。而廿里镇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途径,两年时间不到,引进企业16家,实现工业投入3800万元,也创历史新高。
“他是个实在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廿里镇党委副书记张土友与卢和邦曾共事多年,这是他对卢和邦的评价。原来廿里镇的村级招待费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既有财务制度上的漏洞,也有少吃多报的原因。调到廿里镇后,卢和邦进一步推行镇机关干部下村工作“零招待”制度,规定镇干部下村,凭镇里的餐券到村干部家中就餐,村里再凭该券到镇里报销。这样一来,堵住了漏洞,每年可为村里节约开支25万元。
卢和邦被多次调动工作,不管是上调,还是平调,他都以平常心对待。11月10日,区委任命他为组织部副部长,办移交的廿里镇新书记来了,他还在和村民谈工作,没有趁调动之机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