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首次瞄准高校老师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今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推出一项心理咨询活动,但是这次心理咨询、测试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该项活动的倡导人周笑平老师表示,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老师群体推广“心理咨询”理念,尽管“心理咨询”在学生群体当中已经被普遍接受,每个高校也都配备了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相反教师群体对“心理咨询”却依然抱有成见。 尴尬现状 最勇敢的老师也要徘徊三圈
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万红老师和另一名老师,将给城市学院的老师“坐堂”问诊。为了保证咨询时间的充足,当天准备接待13名老师。
“昨天和一个老师说起这个心理咨询,她还说‘这个咨询不能去的,去了不就成了精神有问题吗?’”万红老师笑言,在高校里学生心理咨询相当普及的今天,高校老师的观念反而显得有些滞后,“学生可以大大方方来我这里咨询,但最有勇气的老师也要在门口徘徊三圈。”据万红老师介绍,不少中学、大学老师都是通过打听介绍才来她处咨询的,不少老师都曾因为蒙受压力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畏惧、逃避情绪,不仅不愿意上班,还对自己的家庭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周笑平老师是该项活动的倡导人。周笑平老师是城市学院惟一的拥有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周老师表示,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老师群体推广“心理咨询”理念,很多老师尽管承受着社会、工作带来的压力,却不愿意选择心理咨询,把心理治疗和“精神病”挂上钩。 老师们都怕什么?
个案一 高校老师:论文、职称压得喘不过气
郑平博士生毕业后就在浙江大学留校任教,“陀螺”般的生活方式让这位年轻的老师暗暗叫苦:我的实验室在玉泉,我要考虑科研经费,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要像商人一样去和别的科研单位竞标,写标书、写规划;这两年里我的论文必须上SCI、EI的论文检索;我在宁波分校区每周都有课,还得杭州、宁波两头跑;同时我又在城西的校区做一个新生班级的班主任,那边的学生也要管着。没办法,知名高校教师都是50%的淘汰率,两次评比不上副教授就淘汰,我长期亚健康。
个案二 初中老师:升学指标榨得瘦了19公斤
对于杭州江干区某中学25岁的女老师李栗(化名)来说,“责任心强”这个评价可能叫她欣慰又心酸:工作第一年的经历印象特别深,体重从64公斤掉到45公斤。学校领导说,要锻炼年轻人挑担子,第一年就当初三班主任,升学有指标,完不成就没奖金、没职称,家长还会要求换班主任。现在的学生骂不得,厌学、早恋,都要苦口婆心劝,有个别学生家长不负责,家访要跑好几趟;晚上要去学生宿舍巡查,不到半夜12点不能睡,早上5点多就起来,6点多就有学生自修了;一点小事情就能让我暴跳如雷,学生都喊我“青面獠牙”。
个案三 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两边哄
杭州西湖区某甲级幼儿园22岁的年轻老师阿玫:我要哄两边,小朋友是一边,家长是一边,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脾气是最“拽”的,也没道理可讲,遇到这样的小家伙,我可是真哭过。孩子给老师委屈受也就罢了,但是家长的意见一样冲着老师来。我也是家里的独生女啊,要是爸爸妈妈给我委屈,我早就跳脚吼:“我没错,就是没错!”唉,如今要是没有了男朋友这个“受气包”,我可早憋出心理问题来了。 应对之策 每个单位设立“减压”机构
教师需要心理咨询支持吗?万红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有必要,美国的学校都设有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国外的医疗保险中就有一项叫“心理保险”。万老师表示,“减压”机构是每个团队,诸如学校、企业的必备机构,但目前国内很少有单位意识到“减压”机构的重要性,个人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也导致了“职业枯竭”。“职业枯竭”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为咨询者疏导不良情绪,提高他成长过程中的承受能力。否则,必将引发“职业枯竭”。
新闻链接
2004年8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专家指出:教师、警察、农民工、医生是心理关怀的“盲点”,生活中,医生、教师和警察多扮演着帮助别人的角色,从而被称为助人人群。但最近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显示,助人人群最易产生“职业枯竭”,也称之为“心理枯竭”。 研究表明,“职业枯竭”的具体表现包括: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等;在人际关系上,处于“职业枯竭”状态中的人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并由于自身情感资源的干涸将无力再关怀他人。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李康 本报记者 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