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重生“营盘美男” 抢救1500年前的丝绸华服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营盘美男”—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1997年出土时曾震惊中外,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具发现于丝绸之路要冲新疆营盘的男尸,生活在大约1500年前的汉代至晋代,身高1.80米,年龄约25岁,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据说“营盘美男”是一位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富商,但他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目前,“美男”的躯干尚留新疆,但他穿的“华服”正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待“重生”。 “我们是新疆博物馆,这里有一件男尸所穿的衣服需要抢救修复,请你们过来支援。”今年夏天,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几位专家接到这个令人兴奋的电话后,飞赴新疆运回一件神秘的“衣服”。经过紧张的修复,“衣服”就要交货,紧接着还要到日本展览。昨天上午,记者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见到了这件神秘的“衣服”。 华服的重生之路
脱→运→消毒→清洁→修复:粘、缝、接 脱:给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的主任汪自强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和丝绸博物馆赵丰副馆长一起飞往新疆给“营盘美男”动“脱衣术”。
“那天气温达47度,是乌鲁木齐30年来最热的一天。”赵丰至今还记忆犹新。出土的古尸属于干尸类型,它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新疆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干尸,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干尸身上那件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用毛做的毡子一类的东西)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这是两个馆之间的合作,我们制定方案,他们主刀,我们在边上协助。”汪自强打开了他的电脑,指着里面的图片说:“当时,给这具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时间。最后,衣服是脱下来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衣服的面上色彩还鲜艳,背部炭化却很严重。” 运:神不知鬼不觉运到杭州
因当地的修复条件一般,双方决定将干尸的衣服运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装箱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折叠的时候都要衬很多东西,弯的地方要衬好、塞实,但又不能很紧,怕破坏掉。还要防震。”汪自强说,“我们事先办好了手续,对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它装在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皮箱里,送到飞机场。我们接过皮箱,下飞机后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了馆里。” 清洁:除尘用上宣纸毛笔
在纺织品修复工作室,修复人员楼淑琦告诉记者,纺织品文物都含有蛋白质,在氧气中自然老化,不容易长久保存。出土的纺织品由于受地下水、盐碱、人体腐烂物等的影响,一般损毁程度都非常严重。
那件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衣物保存得相当完好,但是1500多年的侵蚀,碱、血污渍使这件衣服上的许多花纹已经辨认不清了,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连最弱的吸尘器都不能用。
只能用特殊的有机溶液,上下两层垫上宣纸,表面除尘。有时可以用手轻轻敲打,当上下层宣纸吸掉了部分灰尘后,再换上新纸,然后用毛笔慢慢吸走上面的灰尘。经过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质料相当高级,胸口上绣的图案非常漂亮,色彩鲜艳。 修复:手掌大布面要缝几万针
在经过消毒和清洁后,专家开始修复。修复工作是从今年7月开始的,他们经常加班,争取提前完成修复工作。
在修复现场,记者看到,在一张四方的桌子上,三位修复人员正在修复罽袍的几个部分,这里的工具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小的加工场。他们把一些大的布片粘在一片稍大的布料上,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手工缝制。用的针是非常特殊的,有的针就像头发丝一样细,有的针是弯头的,像做手术的一样。针孔细的只能用放大镜照,市场上买来的丝线太粗就把它劈开。柜子里放满了各种颜色的丝线,作为备用。
难点一:找布料
楼淑琦正在缝上衣,她说,找布料最难了,因为1500多年前的面料颜色比较特别,有点旧旧的感觉,市场上要找到这样的颜色很难。跑了好几个市场也找不到。只能自己染,一次一次试颜色,要染几十次才找到感觉,有时候还需要砂洗,洗出旧的感觉。
难点二:缝制
缝制也非常复杂,布片因为不能用电熨斗,所以熨布只能用一块块用布包好的小磁铁吸平,下面衬块铁板。这些都是细活,手掌大小的地方要缝几万针,花上一个月左右时间,手还不能碰到布,要不然炭化的地方就会掉。
汪自强说,一些大的碎片缝制后,按照图样接起来,然后拼成一件衣服。
在一个大柜子里,记者还见到了“营盘美男”的贴金靴子和冥衣、香囊等,这些都是要等待修复保护的。 令人心焦的现状:修复人员极度缺乏
1000人VS1200万件文物
11月28日,全国近百位文物修复界的能工巧匠曾会聚北京,参加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学会中,北京以外的常务理事总共只有7位,汪自强是浙江惟一的一位常务理事。他说,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不足1000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全国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就超过1200多万件。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约40万处,各类博物馆2000座,馆藏文物超过1200万件,如此大量的文化遗产要保存和继承下去,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文物修复界的许多专家年龄也开始老化,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说,他们馆在纺织品修复保护方面属于国内领先,但现在馆里搞保护工作的只有6个人,每年来自江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外的“国宝”,加上新出土的、民间征集的、馆里库藏的,根本来不及修复。而且,如果真要按照严格要求修复,有的东西要花上好几年。
“现在搞修复保护,资金、场地都不够用,馆里正在申请一个4千平方米带库房的鉴定保护中心。”赵丰说。
楼淑琦告诉记者,修复工作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懂缝纫、裁剪、绣花、纺织等,是一门手艺,而且很辛苦,要非常有耐心。出土的东西上面有蛋白质,难免有细菌,吃饭、上厕所都要洗好几次手,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坐下了就不敢再喝水。以前,国家文物局委托丝绸博物馆搞过一次培训,全国各地都有人过来,但要真正掌握修复技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而且由于缺乏科班出身的修复人才,接班人也很难找。 ●背景粘贴 “营盘美男”
营盘遗址位于今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西北缘,属我国汉代西域36国之一的山国范围,东距著名的楼兰古城约200公里。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营盘遗址以东约200公里的罗布泊铁板河三角洲出土了一具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女性干尸,在海内外引起极大轰动。后来,人们将这具3800多年前的女性干尸誉称为“楼兰美女”。
“营盘美男”是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年代约在东汉时期,死亡年龄约为25岁,身高在180厘米以上,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头发浓密,呈棕色,束单髻,胡须、眉毛、眼睫毛均清晰可见,堪称一位“美男子”。随身衣物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如新。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都独一无二;此外,从死者身上所穿的外袍纹样和棺外所覆盖的狮纹毯来看,则带有浓厚的希腊文化艺术风格。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劳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