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嘉兴良渚墓葬面临平整威胁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10多厘米长,3-4厘米宽,一边是弧刃形,一边是一个“凸”起,像神像的帽子一样。这是一件象征权力的神圣器物。”一件4500年前的玉耘田器,近日在桐乡甸镇荣星村一个叫姚家山的土墩出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玉耘田器,轰动考古界。这样的墓葬完全称得上“诸侯级”,而出土如此高规格良渚墓葬的遗址,却面临被平整的威胁。

    土墩出土世界第一耘田器

    这个叫姚家山的土墩,比旁边平地高出3米多,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当地村民一直在上面种桑树。土墩边上,政府部门正在平整土地。

    今年10月底,桐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4个良渚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出土了玉钺、玉锥形器、玉壁、玉手镯等近200件器物,其中的玉耘田器(主要是用来种植水稻的)最吸引人。省考古所考古一室主任刘斌说,这在国内考古中还是首次发掘,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过一件,但不是正式发掘出来的。

    紧接着,省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1个多月的发掘,又有两个高等级贵族墓被发掘,墓长4.3米,宽两米,小棺材放在大棺材里,非常讲究。棺内器物丰富,人骨依稀可辨。

    部落首领喜欢“睡”纯洁的土

    目前,考古发掘已清理出6个大墓。“大墓等级非常高,都有巨大的椁(大棺材)、棺材,出土的器物都有三叉形器、玉钺(玉斧头)、玉琮、玉梳背、玉锥形器、玉壁等,还有两个红色的漆器印记,应属于部落首领级别的墓。”考古队队长王宁远说。

    1993年以来,桐乡市考古专家先后在谭家湾、罗家角、新地里,出土了500多件良渚玉器和历代文物,曾轰动一时。

    姚家山遗址不远处就是李大坟,大约两公里远外是1995年中日联合发掘的普安桥遗址,还有杨家车、小六房等遗址。“嘉兴地区,良渚遗址数屠甸这里最密集,等级最高。”刘斌说。

    记者看到,这些大墓下面的泥土和周围泥土颜色明显不同,有黄色和青灰色组合。“这些土都是从外地运来的,非常纯洁。墓下面是湖沼土,没有任何杂质,墓上面是黄色细土,非常讲究。”王宁远说,“更奇怪的是,墓旁边有几十个黄色的坑,挖到1米多深也没有东西,我们现在称它是祭祀坑。”

    墓葬规格起码是“诸侯级”

    1986年,余杭反山遗址被称为良渚文化的“土筑金字塔”,是目前良渚文化墓地中等级最高者,堪称“良渚文化王陵”。

    而在姚家山遗址出土的器物中也有琮、钺、璧等玉礼器。玉耘田器还是国内首次发现,考古人员说,如果反山是“国王级”,那么这里至少是“诸侯级”。

    然而这位人物的身份还是一个谜。

    当时可能已有“亲兵制”

    良渚文化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石钺,在姚家山,记者也见到了几件石钺,有专家认为,当时可能已出现“亲兵制”,贵族组建自己的军队来保护自己,压迫穷人。

    但记者仔细一看发现,遗址中出土的石钺均没有开刃。如果说玉钺是象征军权的一种礼器,那么石钺就应该是实战武器,但这些石钺为何不开刃?此谜不解,“亲兵制”一说便难以确立。所以也有人认为,大量石钺可能是当时的一种钱币。

    遗址面临被平整的威胁

    在当地,老百姓都把这些土墩叫做山,也象征风水,一般不会去动它。所以,几千年下来还是保持原样,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马家浜文化以前,桐乡这里从地貌看都是平原,只是后人需要防洪、种桑、做墓等,才有了这些土墩,水田在低处保持水分,桑地在高处,比较干燥,有了高低区别。”桐乡博物馆朱副馆长告诉记者,“但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到来,使得这样的土墩越来越少,考古发掘越来越多,文保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屠甸离桐乡几公里处,一片片经济开发区和房产群正在兴起。之后,记者在桐乡有关部门得到确认,遗址属于平整范围,但要不要平整掉,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劳国强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