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曹娥江中上游被证实是中国成熟瓷器的诞生地
www.zjol.com.cn
2005年01月0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窑温达到1300摄氏度左右,窑炉结构非常成熟,多数瓷器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瓷胎硬度强、吸水率低……今天的曹娥江中上游一带,被证实是中国成熟瓷器的诞生地,这是上虞大园坪东汉窑址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成果所揭示的深度与广度,已远远超出当年对小仙坛窑址的地面调查与采集。
大园坪窑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镇石浦村的四峰山南麓,南距著名的小仙坛窑址约200米,该区域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成熟青瓷的诞生地,享有“瓷器故乡”的盛誉。2004年11月至2005年元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上虞市博物馆、上虞市文保所,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省考古所专家介绍,在大园坪窑址,共发掘龙窑2条,并获取了大量瓷器标本。一号龙窑窑底、窑壁用黏土抹成,具有良好的烧结面,从火膛、窑腔等部分考察,此地的龙窑较为成熟,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分布均匀,可使窑温提高到1300摄氏度左右。窑炉结构的成熟,是瓷器得以诞生的最重要外因。二号窑结构完整,窑长4米左右,尽管规模较小,但丰富了人们对东汉龙窑的认识。浙江是中国龙窑的发源地之一,每次挖掘往往都会有惊喜。此次出土的大量器物标本中,器物类型十分丰富,有碗、钵、洗、锺、瓿、罍、虎子、托盘、鬼灶、五管瓶等,均为东汉晚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且多数产品具有瓷器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瓷胎硬度强、吸水率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足以说明这些器物具备成熟瓷器所有的物理特征,从而确证了今曹娥江中上游一带是中国成熟瓷器的诞生地。大园坪窑址已有的成果所揭示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朱伯谦、任世龙等的高度评价。
考古队还对附近的小陆岙东汉中期窑址进行了发掘。该窑址产品堆积良好,是探索原始瓷器演化为成熟瓷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重要材料。本报记者今天将赶赴考古现场,作追踪报道。
●相关粘贴 ●龙窑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因形体细长似龙,故名。创始于战国,东汉时有改进,遗址以浙江发现者较多。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至二十几米,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两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最早的烧瓷名窑 汉代最早的烧瓷名窑当属越窑,早期也称为“会稽窑”。当时越窑的产地主要为浙江上虞窑和宁波窑,尤以上虞的上浦小仙坛遗址最具代表性,所产瓷器多为青瓷,釉质青翠莹润,色泽如茶。器形繁多,样式新颖,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和卫生用瓷等一应俱全。工艺上不仅采用轮制,更增加了拍、印、镂、雕、堆、模制等多种方法,基本上摆脱了东汉以前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具有风格清新的特色。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劳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