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靠租场,剧团靠包场,演出收入少,就靠国家养”,广为流传的这段顺口溜说出了演出市场的一个尴尬现状。据记者了解,在今天的杭州,没有一个剧团可以大声而自信地宣布,“我的演出可以完全靠市场门售”;在今天的杭州,观众们都已经熟悉了“看白戏”的消费思想。碰到戏曲演出,大家都习惯了拿起电话:“喂,票有没有啊,送我两张。”
杭州戏曲演出市场通常以包场为主,靠门售?不要说剧团本身没信心,就是熟悉市场运作的本地演出商也摇头。“单靠门售,杭州的戏曲演出肯定会亏本。”有人如此断言。
可是,变化发生了。在昨天和前天进行的《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演唱会》靠门售票房,撑起了半边天,甚至在开场前的十几分钟还卖掉了30多张票。
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新年演出季以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庆演出的双重夹击下,《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演唱会》两场演出的门售票房超过10万,这个门售的销售数字打破了近几年的杭州演出纪录。
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意味着什么?昨天,记者采访了本次演出的运作者之一:来自上海的演出商许霈林。
第一招好酒也要吆喝着卖 “这次能这么成功,跟早报配合宣传有很大的关系。”许霈林说。他认为剧团就是要跟媒体挂起钩来,再好的酒也要吆喝才能卖得出去。他告诉记者,在上海,越剧演出得到了当地主流媒体,像《文汇报》、《新民晚报》等的大力支持,因此,演出信息的传达十分迅速、通畅。
此次在杭州,操作者选择了早报作为合作者。从去年12月3日开始,早报就对《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演唱会》的演出作了连续性的报道,尤其是早报推出的为老年读者贺岁,送票上门、免费观看越剧老电影等一系列活动更是为演出积聚了人气,把越剧票友的视线都聚集了起来。“这次在杭州,我们是做一个尝试,通过与有影响力的报社的密切合作,来达到演出信息传达效果最大化的目的,结果非常好。”许霈林说,“我没有想到,早报和读者的交流与互动非常有亲情,像送票上门的举动,很有人文色彩。”第二招观念一定要改变
许霈林坦言,10万这个门售数字,在上海只能算是一般,“在上海,类似的演出上座率可以达到百分百,而且基本上都是来自门售”。
为什么杭州和上海,戏曲演出市场会有这样的差别?
“杭州人总有这种思维定式,看戏是不要钱的。”许霈林一语说中了杭州演出市场的痛处,“大家都习惯了单位组织或者找熟人要票,一旦要自己掏钱买票,心里总是转不过弯来。”这样的想法体现到市场上,就是门售情况特别差,一做演出,演出商就要想办法找关系包场。
“包场虽然也是演出市场运作的一种方式,但只有包场,没有门售的市场显然是不健康的。”这位来自上海、经验丰富的演出商这样说。
而昨天来到杭州的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也认为:“上海也有过大家习惯免费看戏的时候,但这种想法现在已经得到了扭转,所有戏迷都知道‘买票看戏,天经地义’。这次到杭州来演出,我们就是抱着一定要改变一下市场消费习惯的想法来的。”据他说,在上海,剧团早就习惯了拆帐的市场运作方式,而在杭州,这种方式用得并不多。
昨天,许霈林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在演出的第一天,他看到两个老太太冒着大雨来到剧院,发现售票窗口的票已经全部卖完了,两个老太太只好又冒雨回去,“她们心里难不难受?难受的。我心里比她们还难受,毕竟都岁数这么大了。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市场,要拐过弯子来,阵痛是肯定有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看戏就得买票。”许霈林很坚定地说。
这次越剧演出,运作者坚持不打折,不降价的原则,即使是相关的工作票也控制在5%之内。“只有那些自己掏钱买票的人,才是最忠实的观众,也是演出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来自上海的演出商许霈林说:“谁说杭州没有戏曲门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