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杭州千套经济适用房为何没人要
www.zjol.com.cn  2005年01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杭州经济适用房曾经是一房难求,但从新政实施后的最近两次的销售情况看,走俏的经济适用房却开始“滞销”了。第十三次的经济适用房按照1比1的比例推出了1452套房子,结果还剩737套;第十四次销售也是按照1比1的比例推出了2415套房源,至11日,从杭州市房改办得到的消息说,还剩下1000套左右。杭州经济适用房为什么会在短期内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调查

  ——两次预售,余房千套
    
    2004年下半年开始,按照新出台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杭州市开始清理准购证,准备销售房源。当年的11月,杭州市房改办公示了新政后第一批(第十三次经济适用房销售)经初审合格后的准购证名单,约有1400多人,同时也推出了第一批房源:1452套。

    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预登记结束后,由于前来登记的人远少于推出的房源,杭州市有关部门随之又追加了1200张经初审合格的名单,也就是说允许购买的人数追加到了2600人左右。但最后,仍只有800多人参加了意向登记,而最终购买的套数是715套,即只有715户购买了经济适用房。

    在接下来的第十四次经济适用房销售中,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经初审合格的名单有2400多个,随之推出的房源有2415套,但最后预登记的人为1556个,也就是说859位基本符合新政策的人没有前来表达购买意向。而据最新透露的消息说,在这次销售中,约有100人左右放弃了购买,最后剩余的房源有千套左右。

    为什么前来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会远少于公示的人数?因为这毕竟已经是经过初审符合新条件了。据记者了解,一种情况是被公示人迫于某种压力而放弃。

    按照目前的公示制度,第一次公布的是预登记资格人的准购证号码;第二次公布最后的选房名单,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等。一些被公示人担心在第二次的名单公布中会被举报而最终放弃。

    在某新闻单位工作的李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实际年收入有七八万元左右,但通过单位开给房改办的证明却一年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看到自己的名单进了预登记人员中,李小姐本来也是一阵高兴,但在朋友“到时何必出那洋相”的劝说下放弃了选房。

    第二种情况是不满意于房源,包括面积、地段等,有的是嫌太小,有的认为太远。小王夫妇就是其中一对,他们觉得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实在太远,而且要5年后才能上市变现,不如咬咬牙买商品房算了。而在某国有企业工作的老张则感到,买套经济适用房也要二十多万元,太吃力,还是算了。

    第三种情况则有可能被公示人对预登记的时间不了解。

    这种种情况都让人感觉到,真实需要经济适用房、符合经济适用房的人数可能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在实际销售中,申购人嫌小不嫌大的现象也值得让人玩味。
    
  大的挑走了,小的最难卖
    
    曾几何时,杭州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是被人们最为抱怨和投诉的。正因为如此,去年推出的两大经济适用房项目都市水乡和北景园特意在面积上进行了控制。但现在,最没有市场的却是这批60~7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的房子。

    张先生是1月9日参加选房的,据他回忆,面积比较大的房子选得最快,不少房子几乎都从面积比较大的顶层往小选。由于自己排在比较后面,最后在剩下的房源中也选了套面积最大的:90多平方米的二室二厅。

    据都市水乡的建设单位介绍,在第十四次的销售中,他们特意推出了552套面积为55~60平方米的房源。这个房源刚好符合申购人可享受的优惠价面积,而不需要再掏商品价的钱去买超面积部分。可喜欢这样中小户型的人并不多,仅42位申请者进行了预登记,最后被挑选走的有41套,大量的中小户型房源剩余。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十三次选房的现场。据记者观察,挑选最多的还是8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

    在最近两次的经济适用房销售中,都市水乡共推出了1909套房源,但现在剩下的却还有一半左右,几乎都集中在小户型上。

    按照人们的习惯推理,为中低收入者建造的经济适用房应该是面积比较小才好卖,为什么现在事实情况却相反呢?
    
  小户型为何少人爱
    
    在挑房现场的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小户型已不符合家庭的需求。林先生买经济适用房是为了作婚房,在他看来,80多平方米的二室两厅最起码的了,而60多平方米总显得太小。张先生则表示,按照自己的想法,其实最理想的还是110~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但可惜没有这样的房源。

    一些人则认为,经济适用房反正比市场价便宜很多,再怎么样也要买个大的,买得越大不就是越赚吗。王先生的一个朋友是第十三次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者,他认为都市水乡的北面就是在建的亲亲家园,那里的商品房都卖5700元/平方米了,而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价只有2518元/平方米~2980元/平方米,超出面积部分的商品价也只有4044元/平方米~4651元/平方米。

    不少申购者认为面积不够大是房源剩余尤其是小户型房剩下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还由一些人群却因地段离市中心较远、无力承担房价等原因放弃了购买。

    杭州人杨女士是第十三次经济适用房的申请者,但最终她没有买经济适用房。她觉得几个经济适用房的所在地都太远了,自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需要1个半小时,实在是太累,而且家里还要抚养小孩和父母,也一下子拿不出近20万元的钱来,而贷款对她这样的人群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欠债”。

    房源的过剩在某种程度上有点显得悖论:一方面是部分申购者觉得不够大;一方面又有人还是觉得买不起。那么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到底是改善性质的还是保障性质的?
    
  思考

  ——是改善还是保障居住
    
    其实,按照杭州市去年9月出台的经济适用房新政,经济适用房已明确地从“微利商品房”变成了“解困性质、保障性质”,也就是说,建经济适用房是为了解决居住,保障人们有房住,而不是为了让人们都有大房子住。

    正是在这样的基本思路上,杭州市提高了准入门槛,限严了建造面积。

    将经济适用房定位于保障性质的房,事实上也是社会舆论、专家和媒体多次呼吁的结果,但到底怎样才算保障性质的呢?

    2003年,杭州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6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一家三口在60万平方米左右。而这,也正是杭州经济适用房的新政策:一家三口面积控制在60~70平方米左右,一家四口在80~90平方米左右。此外,杭州市对住房困难户的基本界定是家庭居住面积在48平方米以下。如果基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住房尚嫌小,那么什么又是住房困难和保障性质呢?

    假如改变经济适用房的性质,再次扩大购买人群或扩大建设面积呢?那么,这一切不都是走回了老路吗?一位经济房的多年参与者认为,如果将经济适用房定位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那么商品房又是什么?原先的钻空子和腐败肯定将重现。
    
  剩余的房源怎么办
    
    剩余的房源怎么办,现在来看,是不用担心的:继续滚入下一次的经济适用房销售中。但随着大量经济适用房的兴建,当所有的五六万张准购证都清理完的时候,还会有房源剩余吗?该怎么办?

    按照目前透露的消息看,今年经济适用房开工总量达150万平方米,力争180万平方米,公开销售50万平方米。源源不断的经济适用房注入了市场,而它们的命运到底如何,的确还很难说。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尽量少的减少重复建设,珍惜每一块土地的利用。杭州安居中心的某负责人认为,可以将现在的廉租房、兴建的人才公寓全部纳入经济适用房的中,即这些房子不要再重复建设,而可在多余的经济适用房中消化。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对经济适用房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到底是应该建还是不应该建,目前仍然充满了质疑。
    
  说法

  ——与其卖不如租
    
    针对杭州市经济适用房多年来面临的质疑、尴尬角色,以及现在出现的新问题,不少人士提出:与其大量兴建经济适用房不如以廉租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问题。赵先生,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者:

    用“拥有自有产权的方式”来解决住房困难的方式始终不是一条路,我个人的意见是与其卖不如租。

    我认为政府要解决的是让没有房子的人有房住,但是不是人人都要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人们的住房拥有率也不是那么高,甚至还没有我国的一些城市高。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从每年的土地收益金中划出一部分钱来造廉租房,租给那些没有房子或者租不起房子的人。这样,当这些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有条件自己租房或买房了,再换一批来租。当然,这里有个对承租人收入的监控问题,目前我们还比较欠缺。贺先生,开发商,多年从事经济房的开发: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提出过,在郊区大量兴建经济适用房不是个合适的路子。

    郊区房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成本高,交通不便,不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你想想看,有钱有车的人尚嫌弃郊区的房子太远,不方便,那骑自行车的人岂不是更麻烦?这是其一。

    其二,在郊区建大量的中小户型的房子就是个重复建设,是资源浪费。杭州市曾经做个一个调查,目前杭州存量房最多的就是50~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如朝晖小区、闸弄口新村、上宁新村、濮家新村等等,都有大量的这个面积的房子,而现在的新房建设又去重复中小户型。

    事实上,老小区配套成熟,生活方便,但住房面积比较小,其实比较适合中低收入者的需求。政府可以考虑用一定的政策促使老小区有购房条件的人搬到郊区的大房子去,从而腾出市中心的房子给中低收入者住。当然,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研究一番。
    
  链接

  ——市民言论

    
    就算今年经济困难你可以享受到经济房的福利,如果明年你富起来你会把享受的福利退给政府吗?所以从公平角度来看,政府应该造廉租房,真正解决经济困难的人,一旦经济好了,就应该退出来,把房子让给别的困难人群。
  ——baobao9000
        
    经济适用房应该解决的是没房子住的人住房问题,这属于基本生活需要,温饱问题;现在很多想买经济适用房的人是有房子住,他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他们现在想要的是小康生活。而政府应该集中资源,集中有限的财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我来说两句
    
  住房困难的低收入群体,住廉租房将是主流。政府有义务让人有地方住,但没有义务让人人买得起房、有产权房。
  ——焦点访谈
    
  谁最需要60~70平方米的房子?是那些刚刚开始工作的,或是没有什么实力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要呢?是因为他们的准购证排在很后面,前面的那些人都是一些有房户,他们拿经济房是来“改善生活”的(报纸报道说),按照经济房的原意应该是先解决那些迫切需要房子的人,可是现在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含笑半步颠
    (感谢浙江在线提供)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程洁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