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古老文化背影蹒跚远去,《老字号保护规则》应声出台
-百年沧桑,空山夕照,“老字号”晚境况味冷暖自知
胡庆余堂、张小泉、潘永泰、翁隆盛……提起这些字号,留给“老杭州”的,是一段段繁华的记忆。与昔日的辉煌相比,如今不少老字号已经“店老字黄”。据调查,杭州老字号在发展鼎盛时期共有69家,目前仍在市场立足的只有36家,这其中,只有11家经营状况较好。
不久前,杭州市规划局出台了《杭州市老字号保护规划》,划定河坊街历史街区、拱宸桥桥西地区、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区、湖滨地区为老字号四大重点保护区,并针对不同街区制定了保护细则。“保护规划”的出台,能否让那些陷入困境的老字号再现当年辉煌?
现状:三成老字号在苦苦支撑
边福茂鞋庄、潘永泰棉花店、张同泰药店……这些老杭州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在发展鼎盛时期共有69家,主要集中在上城区河坊街、中山中路和湖滨地区等闹市。目前仍在市场立足的有36家,占52%。
历经百年沧桑,这些老字号如今可谓是命运迥异:有的面临资金和人才瓶颈而难以为继;有的在工艺与生产规模之间难以取舍;有的则大胆创新,以连锁经营、进入超市、商场专柜等方式打拼市场。在现有的36家中,经营状况较好的有11家,如知味观、楼外楼等,经营状况一般的有13家,惨淡经营甚至难以为继的有12家。
同样是百年老店,为何遭遇如此不同?杭州市老字号协会秘书长丁惠敏认为,在经营较好的企业当中,既有楼外楼、知味观等餐饮业,也有药业、服务业等,并不存在行业上的比较优势,观察这些成功的老字号,他们的诚信重义是根本,其独特的技艺也是深入人心,这两者与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而相当多的老字号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各有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比如文革后很多老字号企业消亡了。有的是因为旧城改造,被迫迁离原来的商业网点或生产基地。如“陈源昌”金橘饼一度非常有名,后来湖墅路改造,厂房搬迁,当时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的企业停产了很多年。另外,体制问题也是加在老字号身上的一道枷锁。很多老字号还是国有企业,或者转制不彻底,知名的老字号“都锦生”没转制前竟然有1000多退休工人,包袱太沉重。
丁惠敏认为,当前老字号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体制问题,落后的工艺需要改进,以及观念的更新等。为什么只是一个毛线店的“恒源祥”如今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有的老字号举步维艰,值得杭州的老字号好好反思。
《中华老字号》杂志主编路锋最近在对杭州老字号做一些调查,“杭州好的老字号太少了,我只选出了不到10家”,路锋对记者感慨道。
路峰认为,做得好的老字号企业都是有创新意识,高层的思想适应市场,同时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善于宣传自己,同时又跟诚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产品质量过关,这种老与新的结合才造就了成功的老字号企业。比如百年药店“胡庆余堂”,看到老百姓喜欢吃炖鸡,就把枸杞等中药材包装成一小包一小包卖,这种敏锐的市场意识在老字号企业中实在难得一见。相反很多老字号企业只想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会主动求变,思想陈旧,老指望着政府扶持,当然难以避免在市场中的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