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春节的概念日益模糊“年味儿”从哪里来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我去香港购物”,“我去海南度假”,“春节和亲戚朋友玩几天牌”……充斥在四周的各种关于春节的声音让人不禁怀疑,春节到底是什么?是一次购物狂欢?是又一个7天长假?春节的概念日益模糊。

  这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注重未来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人心觉醒、情感回归的时代。当一年一度的春节再度来临,当许多人渐渐感到“年味儿”越过越淡的时候,有一种诉求在人心深处滋长——

  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过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近几天,虽然天气时好时坏,但走在街头,随处可见结伴成群、疯狂购买年货的人们,在一派喜庆气氛的背后,“今年春节怎么过”成了人们谈论最多、感叹最多的话题。

  “我和新婚妻子去海南度蜜月,利用这个长假放松身心。”在某企业工作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出外旅游已然成了过年的新时尚。记者从几家旅行社了解到,虽然今年春节期间旅游价格有所上扬,打算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度假的人还是较往年明显增多,海南游、云南游、东北游等国内游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我和几个朋友商量好了,结伴到香港购物。”在某外企工作的陈小姐这样回答记者。据悉,像陈小姐这样选择到香港购物过大年的人也不在少数,萧山机场为此还增加了从杭州到香港的7个直飞班次。

  “在家搓麻将,这是我们家里过年的固定节目。”在某行政单位工作的魏女士对记者说道。据记者了解,像魏女士这样将搓麻将作为春节第一消遣的市民占了很大一部分。

  “节前工作‘木佬佬’,觉都睡不够,趁着这几天补补觉哦。”作为记者的同行刘先生半开玩笑地说。说玩笑也不是玩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时间不够用,能趁着过年几天睡个好觉可是一大美事。

  “大年夜,全家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呗。”虽然许多市民抱怨春节联欢晚会一年比一年难看,但是,三口之家的女主人张大姐说,他们家连搓麻将都凑不齐,想放烟花爆竹要到固定地点,大冷天的不想跑远,也就只能围着电视机过。

  “今年春节怎么过?”面对记者的随机询问,不少人的回答中透出类似张女士的无奈语气。与商场销售业绩飙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节的气氛每况愈下。不少人反映“年味儿”越来越淡,春节7天长假和“国庆”、“五一”没有区别,而更多的青少年则更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尤其今年的情人节2月14日正好在春节假期大年初六,更加冲淡了过年的气氛。在商场里,不少年轻人忙着挑选情人节的礼物,商量着如何过情人节,而对于如何过年,却摇晃着脑袋,一问三不知。

  “父母在,不远游”

  “年味儿”从合家团圆中来

  都说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喜庆团圆的日子,而对于家住古荡社区的独居老人张大妈来说,春节则是她最为忧心忡忡的日子。

  张大妈今年72岁,4年前老伴去世,育有两男一女,按理说也是人丁兴旺。一个儿子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定居美国,一个在上海工作,女儿嫁在本地。“这几年啊,过年时间还没到,我这心里就发慌,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大儿子自从去了美国就没在家里过过年;小儿子结婚之后回家过年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去年去了媳妇家,今年又说要出国度假;女儿嘛,工作忙得自己家都顾不过来,雇个保姆给我就不错了,可是一过年,保姆也要回家啊……”张大妈说起过年,一肚子苦水。

  “别人都说我有福气,儿女都出息,可是过年都不能团圆,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没意思哦。”伴着一声叹息,张大妈的眼中满是失落。据记者了解,像张大妈这样过年独守空房的老人,在上搪、下马塍、松木场等杭州市的老社区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每年20亿人次的春节人流涌动中出现了异样的人群,他们的脚步不是迈向家的方向,而是迈向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当一个个游子、一对对情侣把脚步迈向国内外的旅游景点,而不是迈进家的门槛时,守候在家的老父老母心里又多了像张大妈那样的辛酸和愁苦,“年味儿”也就在叹息声中变得越来越淡。

  “年味儿”从哪里来?显然,把春节当成普通长假去旅游的人无法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春节意味着团圆和亲情,年节期间,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才有了暖洋洋的节日气氛,“年味儿”才能从这种暖洋洋的感觉中升腾出来。

  形式和内涵并重

  “年味儿”从传统民俗中来

  说起“年味儿”,家住杭州吴山脚下的陈大爷也有一肚子的感叹。今年大年三十杭州十万桌的年夜饭早在十多天前就被预订一空,不少杭州市民走进了酒店过年,而这却让陈大爷回想起记忆中的旧时新年,那个“年味儿”十足的新年。“以前杭州人吃年夜饭都有几只讨彩头的菜:猪大肠叫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叫有想头;春饼裹肉丝称银包金丝……”“过去城隍庙和梅花碑是杭州人过年的必去之地,春节庙会热闹非凡,摊贩云集,卖艺的、说书的、唱大戏的,这叫带劲儿啊。”

  众所周知,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其历史却源自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比圣诞节要古老很多。为什么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理应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如今却总要从回忆里找寻它的风采,其现实的风采甚至要被来自西方的情人节盖过?

  “‘年味儿’之所以越过越淡,是源于丰富有趣的民间民俗‘过大年’的各种形式和内涵,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失落,作为社会主流的中青年对传统日益淡漠,而小孩子则根本没有关于传统过年的记忆。”著名民俗学家、76岁的乌丙安教授这样解释。

  乌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最讲究礼仪和亲情的民族,这一点在传统春节的形式和内涵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传统过年有几项最重要的活动:合家团圆、祭祖敬神、大办社火、普天同庆。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南方有祠堂,北方有祖宗龛,要求全体家族成员聚集祭奠;节中除了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之外,多姿多彩的社火表演引人注目,龙腾狮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把这些放到一起,当然是“年味儿”十足了。

  环顾当今的过年方式,旅行、购物、搓麻将、看电视……传统过年那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氛不见了,热闹而亲密的气氛也走样了。有人会说,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传统风俗的消亡不可避免。然而,现实的例子是,同为东亚国家,日本、韩国的年节,无论男女老幼都按照传统习俗原汁原味地过,很好地保留了民间传统习俗。而西方的圣诞节,从每年9月份起,所有教堂周围的圣诞市场就热闹起来,圣诞节之夜,人们都走进教堂做弥撒,其过程韵味十足,毫不走样。

  看来,“年味儿”浓淡程度,和社会的进步没有必然关联。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科技进步的便利,并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尤其是以主动抛弃传统为代价。春节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归思,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胎记,其形式和内涵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年味儿”一样还是要从传统民俗中来。

  走出小家入大家

  “年味儿”从社会参与中来

  中国人过春节看重团圆,因而非常家庭化。比如春节拜年,照习俗,初一拜本家和邻里,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除邻里外,均限于家族内。近年来,因为家庭人口减少,家族内的拜年也日益简化,而邻里之间,因为单元房的住房形式,先天不足地打下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基础;迎合了团圆概念的央视春节晚会及各类电视节目,更将人们圈定在方寸家庭之内;而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手段,则将足不出户、惰性十足的过年方式推向极致。

  于是乎,各种“春节乏味”的感叹此起彼伏。小丁来杭州打工好几年了,今年又没买到回四川老家的火车票,只能留在杭州过年。“过年这几天街上也没几个人,商店也不营业,也没什么庙会、灯会可去,我只能呆在房间里看电视、睡大觉。”对于过年的无聊乏味,小丁感受深刻。

  “春节乏味”的感叹中,我们听到了张大姐的无奈:外地人落户杭州,也没有亲戚,简简单单一家三口,连搓麻将都凑不起,单将过年锁定在“团圆”二字上,这个“年味儿”显然也是不够的。

  而作为地道杭州人的张先生,居然也有此种感叹:“过年亲戚朋友聚在一起,麻将搓得天昏地暗,喝酒喝得胡言乱语,浑浑噩噩地过了年,想想还不如和朋友出去旅游,起码还能放松身心。”

  看来,要想改变这种足不出户、惰性十足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儿”过得更浓一点,良策之一是延伸一下春节的内涵,除“家庭化”外,再加一个“社会化”,让每个团圆的小家走进大家,享受一个“与民同乐”的大众性的春节。

  其实,追到老祖宗那里,我们的过年原也是有“社会化”形式的。春节起源于“腊祭”,古时的腊祭,并不限于我们今日仍残存的各家各户的供财神爷和供灶王爷,而有盛大的歌舞祭神活动。唐代以后,元宵灯会逐渐成了中国式的狂欢节,是夜男女老少都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参加灯会。到了宋代,灯会、花会样式愈多,南方舞龙,北方跑旱船、踩高跷,以村镇为单位的社火表演、庙会活动,龙腾狮舞、锣鼓喧天,集中了各种擅长民间表演艺术的行家里手,各种绝技纷纷亮相,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欢声雷动,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普天同庆”的喜庆味儿。

  各国许多传统特色极浓的节日,同样充溢着“普天同庆”的氛围。每逢节日,总是一派倾城出动,街巷爆满,人山人海,欢呼雀跃的景象。如果说西班牙的化妆游行是以仙女、王子、海盗、小丑的装扮来张扬个性的话,那么,德国彩车向欢庆的人群抛撒数以吨计的糖果和鲜花则仿佛昭示着一个理念:“资源共享”,无须回报……

  试看今日世界,改善生态、抗温室效应、反恐乃至印度洋地震海啸的赈灾,都已打破国界。值此“一体化”氛围,中国的传统春节,在保留和发扬其原有传统的同时,可否汲取世界各民族之精华以创造当代新形式?既然日本及欧洲不少国家已将我们的春节列为他们的法定节日,为何不可在春节的“过法”上借他山之石?

  刚刚过去的腊月初八是个好日子,在各大寺庙、药房、还有社区,一锅又一锅熬得香喷喷的腊八粥被免费施舍给路人,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也许一碗粥并不意味着什么,然而,当整个杭城都弥漫着腊八粥的清香时,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都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时,这其中就充满了深意。越来越淡的“年味儿”中开始飘散出腊八粥的清香,“春”的脚步,正从这里开始,走出家门,把快乐和祥和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沈宇翔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