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商网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个人集资建房两种决然不同的声音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当人们习惯于房产商独揽开发大权的传统模式时,一位年过30的年轻人却欲打破这一束缚,提出了“个人集资建房”的想法,让原有的开发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联想集团三十出头的电脑工程师于凌罡去年12月在网站发布了自己个人集资建房设想,一张帖子迅速招募到500人参与,并成功组建了行政、财务、法律和工程四个小组。今年1月中旬“合作建房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这支合作队伍正式组建,项目也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同时也引来了社会上的两种不同的声音。

  个人集资建房,一场地产革命的春季攻势

  据了解,在广泛征求众多地产界专家意见后,日前北京市人大代表孙维绚已正式向北京市人代会提出了代表提案,提案中把目前北京市个人集资建房的实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孙维绚认为,“个人集资建房”有望成为北京市目前解决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6万—10万元)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此提案一旦通过,国内地产开发的面貌将发生划时代的变化,不仅将使毫无发言权的购房者变成自己住宅开发的真正主人,也使更多具有中等收入的人能更早地买到自己的满意住宅。

  “个人集资建房”项目一旦实施,将对国人的传统住宅概念产生革命化的冲击。

  首先是户型新。项目建成后,各家的户型和面积将完全自主;其次是产权新。建成后,各住户将拥有比现有产权权利范围更广泛的“大产权”。集资建房项目成功后,底商的所有权和相关收益将属于所有业主,底商租售所得的收益分配初步设计为按每户面积来分。小区内停车位的所有权也将全归业主;第三是物业管理新。小区的日常物业管理将由一个经过注册的固定组织去实施,其功能类似于目前的业主委员会,但职权将比业主委员会要广:这个组织将聘请小区物业管理运行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还有一个新就是集资建房的初衷:可以省钱。据于凌罡的项目筹备小组最新测算,该项目最后建成后每平方米的价格将比同地段的同类商品房价格低20%左右。

  个人集资建房是一个“乌托邦”?

  随着房价大涨,部分人士便把买房的希望寄托于这类“新生事物”,并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而这一愿望虽然美好,可是更多的业内专家则理性地认为,“个人集资建房”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梦想,并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是一个“乌托邦”。

  首先是政策法规的障碍。上海一群想同样“集资开公司给自己造房”的人,召开了他们“上海家园”的项目讨论会议。这一举动在当地引发了轩然大波。据悉,“个人集资建房”的操作最起码与上海现行的两条规定相抵触:一是开发资质规定,开发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二是预售规定,目前上海的商品房在销售过程中遵循的是预售制度,该制度规定房屋必须建设到一定程度、依法取得预售许可证以后方可销售。

  其次是集资人召集问题。有开发商认为,一个项目如果地款需要5亿元资金,即使按每人15万元计,也要600人以上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想在一定时间内找到这么多人,并且要说服这么多居住需求不同的人来接受这种集资建房方式,这本身就困难重重。而集资人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那些参与集资的人本来并不认识,面对十几万元或者更多的资金投入,人与人之间很难达成完全信任;同时,由于大家都是集资人,他们的意见该如何统一?矛盾常常会因此产生,并会朝着不可调和的方向发展。

  第三,开发风险谁来承担?由于开发的启动资金都是由个人集资所得,资金数目完全是根据项目本身而定的,不会有太多备用资金,如果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额外支出,那么后续资金将是个大问题。在集资建房过程中,开发成本、销售成本是节约了,可一旦发生风险,该由谁来承担呢?

  除了以上三个大问题之外,还有不少专家提到了银行贷款、开发专业性和集资款安全性等问题。总体而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人集资建房”的未来发展打了大大的问号。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徐理佳  编辑: 何德军

 相关稿件
·在高房价城市里个人集资建房是馅饼还是陷阱? 05-02-02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