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晨光熹微,鉴湖之畔的绍兴县新未庄村已然醒了。庄子中央的广场聚集了50多位中老年人,在广播的提示下推着太极拳,虽然招数还不精妙,姿态也参差不齐,但大家都开心。政府统一规划兴建的471栋仿清代江南民居别墅,粉墙黛瓦。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已是热气腾腾,屋顶却不见炊烟--过去的灶台都换成了煤气炉。楼上楼下,不少人家的电话声第次响起。电话传递的是订货送货的消息。离庄子不到10分钟车程的地方就坐落着中国最大乃至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村里多数农民在那里务工经商。睡眼惺忪的是小孩子的脸,他们正站在马路边的公车站,等待开往县城的班车。
"走,到城里的超市买东西去!"料理完家务的妇女们相互招呼着走向公交车站。这开到家门口的公交车,让她们过起了"时尚生活"。新未庄说是村子,其实已经不叫"村子"了,而是改称"社区",但62岁的农民张宝根一直坚持自己是个农民。他抱怨说:"吃了60年自家所种的米和菜,现在却要到农贸市场买菜,到底少了些味道。"让他不习惯的还有,大家都住上了三层楼的别墅,串门要脱鞋子。抱怨归抱怨,如今的张宝根再也不必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每月拿着220元的养老保险,年底还能得到村里的分红。
在浙江,有很多象新未庄这样"城镇化"了的村庄,居住其中的农民,过着甚至让城里人眼红的新生活。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每年至少有超过50万的农民走向城市。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的制约,农民的城市化被认为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然而,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各地政府在积极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也渐渐意识到,城市化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迁到城市。农村永远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鸟语花香"。只有在城市化的同时,让依旧留守在乡村的农民也就地过上"市民生活",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为此,在经历数年的城市化浪潮后,浙江的乡村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崛起期。乡村崛起,首先表现为原本"城市专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民延伸。浙江农民的平均年收入连续十九年居全国省区之首。但是,有钱并不就等于有高质量的生活。不少农村,尽管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周遭污水横流,出门难,看病难,就学难,连花钱都难。关键就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有天壤之别,使得不少农民"有钱不幸福"。浙江近年来在全省推开"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乡村康庄工程",目前至少有1万多个行政村的上千万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出门就乘公交车。这是"城市设施向农村延伸"的一个缩影。
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浙江已全面启动1000个示范村和4500个整治村的建设,一举拆除旧房1647万平方米,建设新房1819平方米。鞭炮声在浙江大地河流、山丘和平原不断响起,数以万计的农民告别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旧村落,搬进花园洋房的新社区。新未庄就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典范之作。
在浙江安吉县山川乡,记者看到,这里的污水管道"通村达户",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被统一接收到一个污水池中,用美国引进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每个村子里,道路只尘不染;每个农户,屋前屋后,干干净净。即便在盛夏也难见蚊蝇。被人们誉为:"比城市还干净的农村"。每到盛夏,这个小小山村到处都是上海话,许多厌倦了都市水泥森林的退休老人,来到这里度假小住。浙江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说,一直以来,公共财政是重城市,轻农村,亲工业,疏农业,这事实上,把农村和农民排除在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者之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补上了必要的一课。"杨柳依依捣衣声",曾经是江南特有的曼妙景致。由于河流在运输中地位的下降,也因为工业的发展,浙江不少河流湖泊污水渗溢、泥沙淤积,消失了舟揖也消失"渔歌唱晚"。据现有数据,浙江仅去年上半年就投资18亿元整治了1039公里的河道。同时,完成投资4·7亿元,新增供水规模8·6万吨,为36·9万农民改善了饮用水条件。"让农民享受市民一样的生活,同时也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权利"目前正成为浙江省不少地方的一个新理念。
长期以来,农村是消费维权的薄弱地带。嘉兴市秀洲区工商局把5000册消费维权知识小册子送到了农民手中,实施了"12315农村消费维权工程",推出了"维权早市"、"消费维权进学校"等活动。到目前,全区6个镇(街道)已全部设立消费维权联络站,132个村(居)已全部设立消费维权联系点。先后受理消费投诉317起,成功调解280起,挽回经济损失65.2万元。
城市里看病可以报销,浙江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有了这样的好日子。2003年下半年,嘉兴市王江泾镇西雁村53岁的农民张菊英患了肝硬化,巨额的医疗费使家里喘不过气来。这时,由于张菊英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区、镇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及时为她报销了5万多元的医药费。另据统计,到目前浙江全省至少有82.7万农民被列入低保对象,31.7万人开始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