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富阳2月20日电早春的寒冷挡不住村民的热情。今天早晨6时许,富阳市新桐乡包家淇村不少村民早早起床,自发来到村委会大楼前,恋恋不舍地为新昌越剧团6位演职员送行,感谢他们正月里给这个偏远山村带来欢乐和笑声,并热情邀请他们以后再来演出。
在文化经纪人张美英的牵线联系下,新昌越剧团首次走进富阳山村演戏。2月16日深夜,该团从新昌巧英乡三坑村演完戏后,连夜坐车赶路四个多小时,于17日凌晨赶到包家淇村。演职员们只休息了3个来小时,就开始为晚上的演出忙碌起来。新昌越剧团业务团长王学飞告诉笔者,该团有11台大戏,每年要到各地演出200多场次。今年春节年初三在嵊州演出,年初六到新昌三坑村,初九就到了包家淇,每个地方都是三天五场戏。以后还要辗转上虞、诸暨、象山等地,演出档期已经安排到正月二十六。
背山临江的包家淇村地处富阳、桐庐交界处,交通不很方便。据介绍,全村有2300多人,老老小小特别爱看戏。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是该村最为热闹的传统年节,现在村里将年节改成“文化节”,每年都要出钱邀请剧团来演戏,让大家过一把戏瘾。在张美英的联系下,该村十多年来已经先后邀请了省京剧团、省小百花越剧团、绍兴绍剧团等著名剧团进村演戏。今年请新昌越剧团演出,3.8万元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而平时村民家里有喜事,也要自发筹资请剧团前来助兴。
锣鼓一响,脚底发痒。年初九晚上的开场戏《劈山救母》就吸引了上千村民,之后《三看御妹》、《追鱼》、《双狮图》、《虹桥赠珠》,好戏连台,场场爆满。84岁的王阿毛拄着拐杖看戏一场不拉,嫁在邻村的包喜云带着孙子看戏场场必到……19日下午笔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台上一班年轻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众多老年观众看得神情专注。头发花白的村民包春花,已经70多岁了,是个越剧迷。她高兴地对笔者说:“这几天我家务事都丢开了,开开心心连看了三天戏。这班演员年纪轻,扮相好,戏文也是新的,文武兼备,我很喜欢看的。”
“让观众满意和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在堆着水泥木料等杂物的简陋化妆室里,正在精心扮装的潘云飞这样说。下午她演个小丫头,而晚上就演女一号主角。据介绍,新昌越剧团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不少演员还是去年刚从艺校招进来的。但大家的演出热情都挺高的,大小角色都演得认真投入。在包家淇村,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室成了临时“客房”,大家挤住在办公桌拼就的床上,从来不喊一声苦。16岁的唐丽娜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虽然她的戏并不多,但常常在后台帮着别的演员化妆整理,她说:“年初二就从家里出来了,现在还是有点想家的。不过,能在新年里演戏,我还是挺高兴的。”
当然,在这次演出热闹和忙碌的人群中,不能忘了文化经纪人张美英,就为了安排此次演出,她已先后到包家淇村来了6趟,这几天她既要顾着剧团演出和生活安排,又要听听村民的想法和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剧团,而这份忙碌,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能在正月里看上大戏。编后:关于富阳农村活跃着文化经纪人的报道,连同今天这一篇,本报已发表了三篇。编辑着这样的稿件,使我们深深感到,活跃农村基层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非常需要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通过像张美英这样的“经纪人”穿针引线,把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样式、文化活动以农民群众能够消费得起的方式送到他们的家门口。本报将就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问题展开调研采访,并在适当时候推出连续报道。欢迎各地推荐这方面的线索、发送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