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杭州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21世纪最缺人才 吴晶晶案引申杭州城市就业话题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杭州人不爱做的哥,也是现代化?

  女大学生吴晶晶遇害一案又有新进展,杭州市检察院对出租车司机勾海峰提起公诉,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本月28日开庭审理此案。

  吴晶晶案发生后,杭州出租车行业外来人员的就业情况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少媒体就出租车行业该不该录用外来就业者进行了讨论。而就在近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出炉,该报告指出,浙江的现代化程度名列各省之首。专家指出,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即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改变。

  与此同时,近年来,杭州的劳动力市场也不断地传出用工新闻。这些变化并非偶然,是什么在决定着变化的方向?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五年大变化 外地的哥近一半

  吴晶晶案在杭州人心中掀起的波澜还没有完全平息,尤其在出租车行业。

  杭州的哥黄师傅,47岁,开出租车已经12年了。黄师傅最初做的也是夜班司机,一周开七天,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傍晚6点至次日清晨7点,每月净收入2000-3000元。五六年后,黄师傅找了份兼职,开车频率因此降到了每周两三次,开车月收入1500-1600元。

  黄师傅回忆说,大致而言,1999年是他工作的分水岭,而这种改变其实是整个出租车行业改变的缩影。1999年前,杭州的哥清一色是本地人,之后外地人就越来越多了。

  黄师傅认为原因是,与以往相比,大多数的哥的收入没有出现大幅增长,平均每月收入依然在两三千元,加上开车辛苦,很多杭州人不愿长久地干下去,外地人却愿意吃这种苦。

  此外,一些老的哥经过早几年的拼搏,攒下一笔钱买了车,再将车承包给外地司机开,每月赚取五六千元的承包费,自己就不再亲自跑车了。

  杭州市城市出租车协会蔡秘书长表示,四五年前,外地人开始进入杭州出租车行业。杭州目前有7157辆出租车,从业司机21000余人,其中外地司机有9000人左右,比例近43%。

  蔡秘书长承认,吴晶晶遇害一事让一些市民对出租车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不过此事只是一件偶然事件,希望市民不要因此否定整个行业。

  有人提议 杭州的哥只能是杭州人

  目前对各地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有“闭合”和“开放”两种管理方式。

  上海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只允许本地(包括近郊)市民做的哥,而杭州、北京、广州等地则允许外地人进入。吴晶晶案发生后,有人曾提议,杭州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应该借鉴上海的模式。

  “上海出租车业的经营权一直没有变更过,因此经营方式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加上上海人力资源较充足,因此采用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管理方式。”

  蔡秘书长指出,虽然杭州等地允许外地人做的哥,但准入程序十分严格。申请者必须先凭借驾驶证、暂住证到行业管理部门报名,之后接受行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获得上岗结业证。持该证书到出租车企业报名,审核合格后正式进入出租车行业。“吴晶晶案给我们敲了警钟,以后我们一定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比如通过公安机关核对外地司机身份和以往经历,加强对个体出租车的管理等等。不过,开放式管理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加强人员管理、做好把关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将外地人拒之门外。”蔡秘书长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李芬指出,不止是出租车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力的流动,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用房子和马路打比方

  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工作岗位数量的增多,工作种类的丰富。这就要求劳动力的供给必须同步增长。

  拿城市中房屋与道路来打比方———城市尚不发达时,仅有几处集中的房屋和与其配套的道路。随着城市的扩大,各类房屋越来越多,相应的道路也必须跟进建造,否则会影响出行效率和城市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则是“各种类型的劳动者”。

  事实上,杭州本地的劳动力构成往往较单一。比如一些杭州本地人,由于受就业观念影响,不愿从事一些辛苦的基层工作,加上杭州高等教育普及较快,年轻人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求职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因此市场需求与供给无法匹配。

  部分外来劳动力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最初往往只能选择些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因而能填补市场空缺。

  据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统计,近几年,每年来杭务工的外来人口呈平稳增长趋势。去年一年,到该市场求职的外地人约22万人次,其工作方向集中在工厂工人、保安人员、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几块。

  浙江千里马人才信息服务中心主任洪文祥指出,目前杭州外来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在工厂、服务业、市政市容等基层工作中已成为就业主体。根据信息中心的部分数据显示,外地人在以上这些工作中所占份额已经达到了70%-80%。

  葛优幽默说出“流行语”

  洪文祥表示,近年来外来群体的就业结构也有了变化。虽然从事基层工作的外来人口每年都在平稳增长,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和人才需求的扩大,外来“人才”入杭的速度也很快。

  在影片《天下无贼》中,葛优说过这么一句———“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此话很快流传开来。“这是因为,这句话反映了现实情况,市场稀缺人才的现实已深入人心。”李芬说,人才的一般定义是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近几年,整个劳动力(包括普通劳动者和中高级人才)的流动规模和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外来高级人才的增长不容忽视。杭州市人事局近三年来引进各类人才总量的增长表,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杭州市人事局政策法规处田处长表示,杭州引进的外来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主要是面向企业的重要部门,比如市场营销类、机械类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

  田处长认为,外来人才比重的增加,与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分不开的。杭州的地理资源与宽松的人才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外来人才比重加大,反映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而就业结构衍生出的这种变化轨迹,又是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动的。”浙工大经贸管理学院王治平教授说。

  产业升级大需人才

  考察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准,即产业结构的先进化程度。按照世界产业经济史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其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开始大,以后逐渐缩小,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小不断增大。当第二产业比重占主体地位,并在达到一定高峰后缓慢下降时,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这时,产业结构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不断推动着就业结构的转换。当新兴产业逐渐发达,如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日益兴旺时,劳动分工度不断提高,人才层次表现为多样化,社会对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加大,因此各地区间的人才引进、输出就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民工荒”体现经济发展

  地区从外地引进人才,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有所加快。但对普通劳动者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地区差异的减少,在地域分布上可能会重新分配。

  有报道称,从2004年年初起,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纷纷告急,仅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地,民工缺口的保守估计就达200万人,当年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如今演变成了“民工荒”。

  李芬分析说,“民工荒”的产生原因有不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与沿海城市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外出务工动力势必会有所下降。对打工者来说,到异地打工还涉及到迁移成本,这包括直接成本(如住宿、来往交通费等)和间接成本(如远离故乡、家人所产生的情感、心理成本等)。

  不过,今年过年前后,许多老板意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纷纷打出“温情牌”,如请外来员工吃年夜饭、包车送他们返乡、从生活上关心民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荒”问题。

  现代化城市需要“水”一样的市场

  经济学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分两部分———劳动力的供给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达到平衡时,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劳动力作为其中的一种要素,流动越频繁,流动壁垒越少,就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不光是出租车行业,杭州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力能像“水”一样自然地流动。


来源: 每日商报  作者: 李思婧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