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宁波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优化升级,“宁波制造”的战略选择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优化升级,将成为今后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专家称,能否实现优化升级,关系到“宁波制造”的前途,也事关宁波现代化建设全局。优化升级为什么变得如此紧迫?怎样实现优化升级?政府与企业如何互动?……

  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两年前,当20多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陆续落户后,宁波工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然而,恰恰从那时起,宁波遭遇了水、电、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宁波制造”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正在生产的缺电,正在建设的缺钱,正在招商的缺地,正在规划的受到水资源平衡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以电为例,去年最大缺口在100万千瓦以上,工业企业拉闸限电最严重时停四天开一天,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亿元。

  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外延扩张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高达0.306吨标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17.1吨废水、1.94亿立方米废气,高出发达国家多倍。“按照这样的能耗,经济发展越快,资源供给矛盾会越突出。”专家说。

  从长远来看,宁波工业集约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宁波制造”势必参与国际竞争。就目前而言,“宁波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做手机的核心技术是国外的,造汽车的发动机是进口的,空调的压缩机是进口的,不少企业做贴牌加工没有自己品牌……我们挣的钱更多的来自加工、配套环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率仅为21.7%,而全国平均接近30%,发达国家更是高达50%以上,说明宁波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基础上。资源受到制约后,这种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逐步在消失,想要更好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无论是为了破解资源要素制约,还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宁波工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升级,需要合力推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义是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使用数量的增加。在宁波现有的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三大板块中,60%为传统产业。因此,在确保临港大工业清洁生产的同时,当务之急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生产到管理都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资源利用来说,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水电、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比如,过去建造的很多厂房都是一层或二层的,如果都改造成多层厂房,一层变二层,二层变四层,这样不用新增土地,生产规模就可以扩大一倍。据估计,全市工业园区占地30万亩,假如60%的厂房加高一倍,就可新增18万亩的用地规模,这相当于几年的工业用地量。电、煤等能源利用也是如此,去年一度电创造10元左右的GDP,假如提高一倍达到20元,那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增加用电量,GDP就可实现翻一番。

  “只要有效益,企业当然会主动去做。”一位经济专家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前几年,各地出现的花园式工厂,就是因为当初土地资源相对较充裕。现在,这种客观条件没有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在主动适应中完成优化升级。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规划引导,提供政策和要素支持,营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环境,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效益。这次市里出台了“1十7”系列政策,就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依据。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鼓励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优势产业,限制、淘汰不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企业;严格环保政策,对实现清洁生产的项目给予扶持;规划了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13十1”园区,实行“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区、鼓励老企业进园区、特定产业进特定园区”;建设吸引人才的生活创业环境和公共的研发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牵头组织多方面力量对一些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促进“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

  优化升级,工业结构的这场变局,犹如“凤凰涅”。谁先做到了,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 邓少华  编辑: 欧阳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