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互动交流 正文
   

民工孩子读书应“融入本地”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我省是经济发达省份,近年来成为流动人口务工目标地。民工进城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给当地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提出了强有力挑战。民工子女监护问题、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昨日,民盟浙江省委会进行政情通报会,委员们认为:经费筹措、规划决策管理以及民工子女界定,已经成为目前将农民工子女融入当地教育的三大阻碍。

  三只“拦路虎”拦住民工子女求学路

  茹宝麒,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作为此次将代表民盟浙江省委会在“两会”上发言的发言人,茹委员曾与其他委员一起,就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专题调研。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等教育方面,客观上存在三个急需解决的大难题:

  首先是经费筹措问题。如绍兴市现有3万民工子女,按中小学平均师生比1比17就需增加教师1764人,按每个教师年薪3万元,共需支付教师每年工资5292万元。假如按正规公办学校重新为教学配套建设将支出数亿元人民币。尽管当地对民工子女入学取消了捐资费,按省定最低标准收取借读费(小学300元/学期、初中600元/学期),但对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民工来说,费用仍然比较高,学校需承担很大的“帮困助学”压力。

  其次是规划决策管理问题。流动人口流动性决定了当地很难对其子女作全面准确的统计和有效监管,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紧缺或闲置的不规则波动。

  三是对民工子女的界定难。除了流动性大外,有的入学对象因为是超生,根本拿不出原籍证明,学校普遍感到界定接收工作困难。

  另外,民工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同以及民工子女心理上的不平衡问题,也对民工子女接受统一主流教育形成一定的困难。

  流入地和原籍政府共同分担压力

  茹宝麒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体现均衡教育、公平教育,也需要体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民工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

  众委员认为,首先应是提倡扶持建设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其次理顺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国家能制订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政策,建立流入地县级、乡镇财政和民工子女原籍地政府共同分担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最后,委员们建议国家加快户籍管理改革,在经济发达城市专门建立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负责向教育等部门提供农民工实际详尽的信息,确保民工子女的依法入学和享受同城待遇。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汪传凯 胡丹  编辑: 吴小龙

相关稿件: